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教育部:2003年我国接受留学生7.8万人次
2004-03-19    记者 宋丽云

字体大小:

  一、教育部公布2003年各类来华留学人员最新统计数据

  据统计,2003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175个国家的各类来华留学人员77,715人次。他们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3所高等院校和其它教学机构(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6,153人,自费生71,562人。按照来华留学生的类别统计,学历生24,616人,非学历生53,099人。

  从国别统计看,来华留学生人数位居前列的是韩国35,353人、日本12,765人、美国3,693人。

  从来华留学生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看,仍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高等学校数量较多的省市,人数分别为29,332人、13,858人和4,952人。

  二、2003年度与2002年度统计数据的比较及分析

  因2003年春夏季节的非典疫情导致在华的外国留学生因担心被感染而请假、休学、退学回国,各高校的暑期班因生源不足等原因停办或推迟,潜在生源因此而观望或改变来华留学计划等等,使得全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次比2002年减少了9.45%,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增长了1.3%,自费留学生减少了10.3%。教育部推动增长的学历生和长期生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17%和6.54%,短期生数量比2002年减少48%。

  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来华留学生教育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期间,因担心感染非典而请假、休学、退学回国的在华外国留学生总数达到2.2万人。中国政府对在华外国留学生的非典防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4月26日,温家宝总理亲切看望了北京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国各级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全体留管干部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夺取了在华和回国留学生无一例感染或疑似非典的伟大胜利。教育部确立的“以人为本、科学防治,来去自由,提供便利”的外国留学生抗击非典工作方针,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中国政府在重大灾害面前负责任的政府形象。为我国来华留学事业谱写了光辉篇章。同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各高校措施到位,留学生管理干部和教师真诚奉献,赢得了广大留学生的信任,非典过后,很多休学和退学回国的留学生又重返校园。

  2003年,为实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并采取了多项措施优化来华留学生学习环境: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增加了来华留学奖学金生名额,同时开始奖学金货币化的的改革工作;建立了专门为来华留学生服务的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教育部对来华留学项目的管理、评估、服务制度,确保留学生教育质量;为提高来华留学生层次探索新办法,加大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建设职业化的留管干部队伍。

  三、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概况

  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我国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始终重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工作,1950年我国接受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掀开了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史的第一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来华留学工作的成效和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目前,来华毕业生已遍布世界上170个国家,他们正在为其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并为促进本国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我国毕业回国的留学生中,目前有30多人在本国担任了部一级的领导职务,还有10多位先后担任驻华大使,有30多位担任驻华使馆参赞,有120多人在各国的大学担任教授或副教授,有数百人担任了对我国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文化、经贸等部门的项目经理和贸易代表。各国驻华使馆中的中、青年外交官,大部分都曾在华学习过。来华留学生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从事同中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国的三资企业里工作。这些人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

  根据上面的统计数字,不难看出,我国来华留学工作改革开放后有3个显著特点:

  第一是接受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接受院校大量增加,接受能力明显增强。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这是一个双赢格局,是中外双方都受益的;

  第二是来华留学生的层次稳步提高,学科的专业化、差别化在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现在我国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24,616多人,并且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2003年在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下,依然增长了17%;

  第三是来华自费留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92.08%。

  来华留学工作可喜成绩的取得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和支持来华留学工作,新中国建立以来,就把它作为我们国家的外交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它作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财力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发展。

  第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为来华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我国采取的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方针,使我们朋友越来越多,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1978年,我们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现在我们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阶段,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不断改善,为来华留学工作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第三是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在多年的工作中,各学校、各部门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留学生教育、培养、管理和服务机制。

  第四是锻炼出了一支适应工作需要的留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队伍。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精通、懂管理、会外语的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还培养了一批师德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成了较为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学科覆盖文、史、哲、经济、管理、法学、教育、理、工、农、医等普通高等教育全部学科门类,很多学校开始探索双语教学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有效途径。来华留学事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全局服务,对发展和巩固我国同世界各国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开展文化、教育和人员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留学生教育以其增进世界各国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传播各民族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各领域人才的特殊作用,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的重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上留学生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2002年美国接受外国留学生达58万人;英国学历生24.3万人,语言生70万人;俄罗斯9万多人;日本2003年超过10万人。

  2004年,教育部将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谋划发展、规划未来,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发展速度与发展能力、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等关系,以质量求发展。研究我国来华留学工作如何应对WTO;完善来华留学的各项制度和评估机制;建立留管干部队伍的培训制度;启用全国来华留学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留华毕业生工作;根据2007年全国来华留学生达到12万人次的发展目标,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继续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待遇货币化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来华留学生的综合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善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来华留学的宣传力度。使来华留学工作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实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清华改革研究生招生报名办法方便考生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调整科目
· 教育部部署2003年高招执法监察工作
· 863课题如弄虚作假可投诉
· 教育部:警惕互联网上非法留学中介活动
· 教育部网上高招咨询周胜利开幕
· 教育部招生督查组到新疆检查工作
· 教育部与浙江省:“十五”期间继续重点共建浙大
· 教育部将举办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会
· 教育部督查组赴陕检查高校招录工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