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库区新农村建设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地方紧缺人才
重庆高校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重庆石柱县是传统的养蚕业基地,由于近年来蚕桑业全面萎缩,当地农民纷纷砍桑弃蚕。西南大学12个和农业相关的学院分别与石柱的12个乡镇开展“1+1”的对接帮扶工作后,该校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与该县临溪镇和马武镇对接,开展了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试验,结合退耕还林的土地,探寻出了一条桑(蚕)—草(兔、畜)—桑枝(菇)—蚕沙、兔粪(沼气)—沼液、菌棒(肥)—还田(菜、粮)的高效生态蚕业立体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石柱的经济发展。石柱农村经济发展以年均13%的幅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增幅达10%以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石柱模式”。
“石柱模式”只是重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致力于引导高校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引导高校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及攻关课题立项等方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开展工作,实现了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去年召开的校地合作推进库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上,重庆大学等16所高校与秀山等13个库区区县签订合作协议,广泛开展特色产业培育、研发基地建设、成果转让转化、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人员援派、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和决策咨询、文化培育、信息化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库区新农村建设。
重庆高校与当地企业共建研究机构,有力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过去10年中,重庆大学和西南铝业合作,承担了包括军工项目、企业横向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数十个科研项目。2006年4月,重庆大学——西南铝高性能轻合金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在学校挂牌,中心的成立解决了西南铝业产品所涉及的材料及加工工艺问题,并针对其现有或计划开发的关键材料产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为西南铝业在轻合金材料领域的战略发展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
记者还了解到,重庆邮电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投资的研究中心,进行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研究和设备开发。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垃圾焚烧发电高速离心雾化器和垃圾焚烧炉液压控制系统在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推广应用,为重庆三峰环境产业节省直接投资上千万元。
以成果、技术入股等方式与社会法人或自然人联合创办股份公司,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是重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又一思路。重庆邮电大学充分发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学科优势,创立以TD-SCDMA终端核心技术开发为发展重点的公司,同时与重庆高新区、重庆东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公司,专门研制、生产及销售CYDD-1000TD-SCDMA系列仪表,这对带动重庆市从事高端通信仪表研发,并据此形成通信仪表产业基地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川美术学院联合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公司等设立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动画制作生产基地,开创了动漫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重庆高校还采取多种方式与地方联合办学,培养社会急需、紧缺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重庆市国土管理局在重庆工学院创办了“重工西南土地管理学院”,重点为三峡经济区培养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及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西南兵工局及其所属企业与重庆工学院联合组建了“重工车辆工程学院”、成立“重工万友商贸旅游学院”,注入资金1090万元,联合培养大量适应兵工行业和重庆地方经济建设的车辆和旅游专业人才;香港星照发展有限公司与当地高校共同出资组建“重工星照汽车学院”,为地方输送大批车辆驾驶和车辆维修人员。这些合作培养的人才,实践技能强,直接与企业需求对接,如今已经成为相关行业的抢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