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大学毕业生何以“回炉”读中专高校教育该反思
2007-08-10  光明日报  陈宗立 罗斌

字体大小:

  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回炉”是让自己顺利进入就业市场的一个好办法。图为昆明市机械技工学校的机加工课上,一名“回炉”的学生正在专心致志打磨零件。邹殿伟摄

  一群手中攥着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又回到校园来读书,不过这次他们读的不是研究生,而是中专——

大学毕业生何以“回炉”读中专

  甘肃省建筑材料

  工业学校今年招了一个春季中专班,32个学生中有近一半都是手中攥着大学文凭的大学生。

  无独有偶,这种大学生“回炉”读中专的现象,几年前就出现了。2005年,温州的一些大学生就选择去技校“回炉”,结果引发争议。2006年8月,从北京科技大学成教本科毕业已3年的汪洋回到中专上课,又引起广泛争论;9月,江苏扬州技师学院招收的新生中,有36名新生是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另据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该市技校新生中,仅去年就有346人是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

  这些在大学上了三四年的“天之骄子”们,为何拿着大专或本科文凭“回炉”读中专?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004年从天津大学经管学院大专毕业的王君,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2006年9月,王君最后选择到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读中专,他是甘肃省第一个在中专“回炉”的大学生。

  “去年毕业后在兰州找了份工作,每月600元的底薪加提成,不仅压力大,而且还是临时聘用人员身份。我的同学找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销售类的,工资低,和专业也不对口。”2006年毕业于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实用英语专业的石明兰对记者说,她最终成为了今年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春季中专班招收的10多个大学毕业生中的一个。

  甘肃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李含荣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扩招是导致大学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的原因之一。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2007年计划招生567万人,增加到5倍多,市场一时很难完全消化这么多大学毕业生。且扩招主要集中在一些普通地方院校,大专生的扩招力度尤甚。2006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530万人,大专就有270万人。当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时,本科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都得费不少功夫,大专生就更难了。

  另一方面,高校在专业调整上适应能力也比较差。“比如纯理科、纯文科的有些专业毕业生较难找工作。不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学得不好,而是这些专业一时间不能适应市场。”李含荣说。

  有调查显示,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目前的薪水期望值已降至千元以下,不少大学毕业生甚至主动接受一些单位“零起薪”的工作,为的就是将来能进入这家单位成为正式员工。

  李含荣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就业观念没转变,不愿去民企、艰苦地方。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了,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不能再把自己视为“天之骄子”,非大城市、好单位不进;二、学的专业和社会需求不太对口;三、学业成绩不理想。

  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十一五”期间,仅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缺口就达500万人。“当就业出现困难时,大学生们‘回炉’去再学一门技能也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李含荣说。

  逻辑:掌握一门技术更踏实

  前几年高校扩招逐步增多时,中专、中技学校的招生曾受到很大冲击,有的学校甚至招不到学生。“2003年,我们学校只招了68个学生,2004年好一些,但也只招了120个。”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党委书记李占勋告诉记者。但是最近两年甘肃的中专招生势头却非常好。“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甘肃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何金保处长说。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2006年招了730个学生,今年计划招800个。

  改观首先缘于用人单位的观念转变。何金保认为,前些年,用人单位拔高使用人才,中专生能胜任的岗位非要招大学生,但是工资和原来一样,甚至更低。可是,这样招来的大学生往往稳定性不高,容易跳槽。

  用人单位用人趋于理性,导致大学生更难找到工作,而中专生却走俏。例如,主要面向各油田输送毕业生的兰州石化学校,2008年的毕业生都已经被用人单位预定了。主管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的省经委培训处段国发处长认为,现在用人单位往往考虑到,中专生就能胜任的岗位如果招聘大学生,还得对他们进行培训,而中专生能直接上岗,比大学生更占优势。

  甘肃省经委主管的9个中专学校,最近两年平均就业率都在96%以上。李含荣认为,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急切增加,中专学校船小好掉头,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对自己从一名国家统招的大专生到一名中专生的转变,石明兰认为这是一种理性选择。她说,自己上大专3年,花了家里3万多元,毕业后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建材工业学校虽然是个中专,但学生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每年都被一些国有企业提前预订,不仅月薪可拿到2000元以上,而且还能解决户口问题。她对记

  者表示,虽然再上两年中专,要再花掉自己1万多元,但从长远看,付出的“回炉”代价是可以得到回报的。

  还有专家认为,大学生“回炉”读中专,虽然加大了成本,但可能会比只有大学文凭或只有中专文凭的学生的发展前景要好些。毕竟这些人既有大学文化知识,同时又有一技之长,企业可能会首先考虑这样的职工。

  李含荣同时指出,有些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发现自己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于是选择重新回到中专读一个好就业的专业,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终身教育的体现。“学知识永远不浪费。”他说。

  反思:教育改革提上议程

  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生“回炉”读中专的现象给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高校走产业化道路值得反思,扩招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需求,高校应思考如何更好地设置专业、更好地跟市场接轨。

  我国高等教育在前一时期经历了规模大发展之后,在满足更多青少年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矛盾的问题,大学生‘回炉’读中专就是这一问题的表现。”段国发说。

  高等教育需要改革。中专、技校、高职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何金保说:“最近两年中专生就业看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奔大学去了,读中专的人少。中专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业好,掩盖了职业教育存在的很多不足。要想让中国的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仍需要改革。”

  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同为我国教育的三大“支柱”。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在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跟记者提到了德国、日本的职业教育。大家普遍认为,德国、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功地抓住了职业教育这一点。德国还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事实上,教育部最近两年已经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并从政策上对职业教育进行扶持。今年下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82亿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占到国家助学金总数的一半以上;2008年安排的308亿元国家助学金中,超过一半的也将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这次资助的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500元,将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的90%,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的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这项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名校生退学曾当洗碗工悔悟后办网站劝阻退学者
· 退学之后:退学是要用成功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
· 大学生退学背后的众生相:复读VS荒废学业?
· 大学生考试频挂红灯遭劝退 起诉学校要教育权
· 大学生退学创办“退学网”矛头直指中国教育界
· 高校教育:你无法给大学生一个满意的“产出”
· 退学研究生:扩招致使研究生培养制度出现问题
· 大一学生王浩要退学引热议 自己喜欢的才快乐?
· 10岁“优等生”申请退学 称不想葬送理想于考试
· 大学劝退“近百名”学生不等于“宽进严出”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