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中国成第六大留学目的地 学历获国际普遍承认
2008-09-02  中国新闻网  张超 宫金娥

字体大小:

  2008年新学年即将开始,清华大学的新入校海外留学生要比去年多200人。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留学生的第六大主要目的地国家。记者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共计19.5万名,生源国家和地区达188个。

  中国学历获国际普遍承认

  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的相关人士认为,留学人数的增加与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已与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证书互认的协议,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2007年,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新措施发展来华留学工作:建立了外国留学生学历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完整信息,供外国留学生和有关机构网上查询;为加强对部分高等学校英语(Q吧)授课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颁布了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

  为吸引更多海外学子来华深造,我国提供了大量奖学金名额且种类多样。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已经超过1万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内蒙古等地纷纷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大力吸引各国留学生。高校设立的校内奖学金也越来越多。此外,国家开发银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石油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也设立了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吸引力

  中国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是吸引留学生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物价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低,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费用远远低于在西方国家留学。此外,国内使用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逐渐增多,也使来华留学环境不断优化。

  中国历史悠久,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对于外国留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汉语热”的兴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来华留学事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逐步完善来华留学工作体系,扩大留学生规模。

  31个省区市皆有留学生

  来华留学人数前10位的国家是:韩国、日本、美国、越南、泰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法国、巴基斯坦。这些学生分布在除台港澳地区之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544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接受来华留学生。

  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运新介绍说:“2008年,我们学校将招收1500名海外留学生,比去年多了200人。”清华大学设立了10套全英文硕士学科,自2006年以来,留学生的数量以每年200至300人的速度增长。

  目前,吸收留学生最多的前5个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留学生最多的前5所学校是: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全部学科都有分布,几乎所有的专业也都有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按学科类别统计,留学生进修科目人数排名前5位的是文科、医学、经济、管理、工科。与此同时,接受来华留学生的机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张超 宫金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美多所大学报告中国学生减少 校方感到担心
· 留学:“不差钱”背后的文化交流互鉴
· 西安渐成留学人才 回国创新创业首选地
· 教育部发留学大数据:中国成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 2018留学风向观察
· 李克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
· 父母学历高,孩子更爱留学?
· 教育部: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 亚洲国家成为留学新选择 "小语种"成了新"热门"
· 海外学子要小心这些留学陷阱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