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龙:职称评定应引入更科学的评判体制
两名讲师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如此大规模涉嫌造假,是否学校就没有责任,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马若龙认为,高校应该反思。
马若龙:不能单纯的说是老师个人的行为冲动就完全能够解释的,高校本身是有学术评判的,这个学术评价体系对于老师每年发表多少论文有一定的要求。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也应该对这件事情进行反思。科研和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
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我国高等院校、专门科学研究机关及企、事业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中多有专门设立的学术评议与审核机构,马若龙表示,目前对学术造假的处理尺度不够鲜明,使得这些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马若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学术领域里浮躁的气息,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事情。按照正常的学术规范来说,两个老师不可能在两年期间写70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有学术规范性的文件,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它对这些学术腐败性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个及时性的回应,尤其学术委员会要真正运作起来。很多学术造假的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你的处理没有及时跟上。处理的尺度还没有显现出能够让我们普通老百姓接受的地步。
此外,马若龙认为,除了保证学术研究的客观真实,在职称的评定上,也应引入更科学的评判体制。
马若龙:目前单纯以论文,甚至过度注重数量的倾向应该得到一定改变,从学术繁荣的规律来说,质量还是最重要的,100篇论文不如有一篇有分量的论文能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甚至带有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现在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体系当中过多注重数量,从学校本身对教授职称的认定,应该引入同行专家,尤其是校外同行专家的评判体制,要杜绝校内评校内。(记者刁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