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话剧团演出原创剧《枣树》。资料图片

2009大学生戏剧节开幕式。资料图片

重庆师范大学演出话剧《寒夜》的海报。资料图片

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演出《赵氏孤儿》的剧照。资料图片

浙大教授桂迎在后台为演出的学生化妆。资料图片
4月,是杭州一年中春意最饱满的时候,除了弥漫的花香,飘散的柳絮,浙江大学的校园内还多了一种戏剧的味道。从4月到6月,第二届校园戏剧文化节将持续升温,一出出舞台盛宴将让浙大的学子沉浸在戏剧的苍穹中。
和戏剧在许多城市的萎缩相比,校园戏剧一直如夏花般灿烂。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雏形出现于2001年,最初只是北京高校原创戏剧的一个研讨会,2004年更名为“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活动。每一次戏剧节都会持续半个多月,吸引全国几十家大学的剧社参加。
我是黑白的,也是彩色的
4月9日傍晚,是浙江大学戏剧文化节的开幕式,也拉开了黑白剧社重建2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赵氏孤儿》作为黑白剧社的保留剧目,已是第十一次演出。然而还没到6点,就有持票的同学安安静静地在紫金港区的小剧场门口排起了长队,等待7点入场。慢慢地,队伍开始蜿蜒起来……
与以前的演出不同的是,2010年全国高校宣传部长论坛这一天正好在浙江大学举办,来自全国120多所高校的宣传部门的戏剧迷也都坐在台下,浙大的学生们则坐满剧场,连2楼和3楼都全部满座。两个小时的话剧非常有张力,非常有节奏,一气呵成。当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导演、指导教师桂迎老师按照惯例带领出场谢幕时,掌声雷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蔡劲松在北京曾观看过很多专业和非专业的戏剧演出,包括人艺、国家话剧院、中戏以及各个高等院校的戏剧演出,但对于黑白剧社的开幕演出,评价非常之高:“一个校园剧社的地位与这所大学本身的地位是相称的,这是一次专业程度很高的戏剧演出,即便以商业演出的标准衡量,也有着很高的水准!完全可以到社会上去演!”
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原是浙大这所百年学府1937年抗战之前的学生文艺社团,时称黑白文艺社。1990年,黑白剧社重建。许多人认识黑白剧社是在2002年的第二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上。这年7月,踌躇满志的黑白剧社,携《棋人》、《擦肩之隙》和《思凡》三台戏进京赶考。
《棋人》是著名剧作家过士行的剧本,1996年曾由著名导演林兆华执导,由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可以说是名作、名导、名演在前,然而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却在简单的舞台上诗意地呈现了棋人的内心争缠、意志较量,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到2006年的大学生戏剧节时,黑白剧社已是声誉日隆,他们拿出了原创剧《辛迪·蕾拉》。它通过一个实验室里不同年级的几个大学生面对出国机会,各自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和随之发生的蹊跷事,透视出大学校园里青年人的自我封闭和隔膜情态。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认为,校园戏剧的题材相当不好写,分寸不好把握,但《辛迪·蕾拉》却将青春期的心理闭锁、校园人生的细微变化表现得摇曳生姿,其反映校园的深刻性也令人惊喜。
20年来,黑白剧社留下了30多台颇受赞誉的话剧和一些小品,在北京、上海、无锡、珠海等地留下了自己的戏剧梦想。
据说“看黑白剧社的话剧”是浙大学生必做的十件事之一。而很多学生找工作进行自我介绍时总会骄傲地说:“我是黑白的,也是彩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