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杭州师大新教改不以量化指标考核教师引争议
2010-07-26    新华网

字体大小:

  十年不发一篇论文,教授头衔也能保持?“奇才偏才”能不受学校常规考核吗?没有教授、副教授等职称,可以直接受聘教授岗位吗?教授可以有专职工作秘书吗?杭州师范大学最近出台的《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构建了“不惟数字论”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新体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需要数字考核 更需要传世大作

  据了解,当前国内的人文社科评价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依托类似自然科学的一些量化指标。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等。个人的成绩、职称、科研经费均与之直接挂钩,对单位和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

  不少教育界人士反映,一些人文社科研究者在“学术GDP”指挥棒下著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目前这种量化考核导向已经受到普遍的质疑,不少人认为这明显违反人文学科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终身写就一本书”的学术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曹卫东教授曾撰文指出,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严重阻碍着学术的繁荣发展。当务之急要积极寻求学术评价的制度创新,营造自由、自信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宽容的社会氛围。采访中一些高校教师认为,按照现在这种量化指标,三四十年代的那些学术大师们别说成名,连教授都当不成。

  杭师大校长叶高翔教授说:“我们需要数字考核指标,但更需要《红楼梦》《梁祝》等可以传世的精品大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有渴望出现一位大师的期待,也要有允许一百位努力者失败的胸怀。”

  打造“去行政化”的学术“特区”

  拥有悠久校史的杭师大在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专业上有较强基础。当前同样面临着科学发展的困境与挑战。经过深入调研与反复酝酿,《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在7月正式出炉。

  这份《指导意见》围绕“振兴人文社会科学”这一宗旨,推出13项新举措。

  据了解,按照这份指导意见,学校将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各学科教授民主推荐,对高端人才,打破按年考核的常规学术评价和考核标准,根据其累积和持续的学术影响,实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知名同行评议制度;对艺术类学科,充分尊重其学科属性,制定有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考核政策和标准;对学术贡献突出的青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低职高聘待遇。

  学校将试行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区”。在这个“特区”里,以本校高水平学者和柔性引进的双聘高端学者为主要力量,营造具有最肥沃“土壤”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示范区。以产生“世纪精品、传世之作”为导向,通过“去行政化”的超常规管理模式,吸引国内外知名教授到“特区”工作。

  学校将为“奇才、偏才”设置特聘岗位。在学校常规岗位聘任的基础上,专设“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

  这些“特聘教授”不再需要通过传统的多少论文著作等量化指标来评定,而改为直接提名。可以由学院院长等直接提名,现任学院院长、部门负责人中若有符合特聘岗教授条件者则由校长直接提名。这些“特聘教授”一旦上岗后,还可以通过“项目用人”方式聘用专职秘书。

  解除桎梏 营造最佳生态环境

  叶高翔校长主持了这项人文社科振兴计划的构建工作。

  他表示,此举就是想要在学校内部或者海内外招募一批不论身份、不论前期成果、潜心于创作的人,他们将不受常规的论文、课题、科研经费等考核指标的限制,在真正“学术自由”的境界里耕耘。

  他相信,解除了量化考核的桎梏,就一定能营造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最肥沃的“土壤”和最佳生态环境。

  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项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民国史研究专家袁成毅教授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他说,尽管细则还没实施,但计划的出炉已在学校一石击起千层浪,引发强烈反响。之前学校就此计划数次征求过教授代表的意见,大家的反映是肯定大于否定。

  袁成毅说,杭师大在未来5年内将积极引进和重点培养300名左右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的人文社科青年教师,资助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帮助他们师从国家级、世界级名师。

  据悉,今后5年,学校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的出资总额将达1亿元。

  著名美学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徐岱教授说,一看到这个规划,看到“支持奇才、偏才”等字眼,就觉得眼前一亮,这些条目中包含的,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出大师、出精品的有力支撑。

  据他所知,杭师大此举,应该是在全国最早提出了构建非量化的人文学科评价新体系,如能真正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并且很勇敢,因为可能一开始“数字上会下去”,但是对真正的大学来说,对人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无形的标准比有形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记者 方益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辽宁省将突出创新价值在职称评定中的重要地位
· 挂名专著、代发论文 青年教师评职称有“套路”
· 安徽、海南将减少应用型人才职称评定论文所占权重
· 北京职称评定不再考外语
· 学校职称评定成“痛点” 有老师20年晋不了级
· 广东评职称不再"唯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可代替
· 教育部:严查干预职称评定违规招生等问题
· 让职称评定回归学术正道——职称评审三人谈
· 【两会提案】关于废除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 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取消论文作为必要条件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