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科技界现在最难的是做什么?”
“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做一个严守道德的科学家!”
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常委、河北农科院副院长王海波研究员给出的答案让众人张大了嘴巴。
“目前,严格地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往往会被边缘化,而在不科学的导向压力下,一些人弄虚造假、剽窃抄袭。”王海波为此忧心忡忡,“虽然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人物,有很多有道德的人,但他们的正面引导作用往往很苍白。”
“问题的背后,是缺乏一种正确的导向机制,这种导向机制主要出现在科技评价体系上。”王海波对此一针见血。
两天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国科协年会特邀报告会上披露,我国科技经费节节攀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我国科技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
面对这一科技领域大好形势,论坛上,1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的忧虑充溢了整个会场。
争经费争成果、跑关系跑项目、科学家不下实验室,虚成果假成果频出……在11月2日举行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众多院士专家一一历数近年来科技界出现的怪现状。
同样让人尴尬的现状是:国内一些研究机构的设备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先进和齐全;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顶尖科技成果稀缺,“钱学森之问”令人黯然神伤。
“我们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张泽认为,首先是评价机制的分类出了问题,“我们现在把科学、技术混为一谈,甚至把科学、技术和工程混为一谈。”
在张泽看来,科学是个人的独立思考加上批判精神,讲究的是自由探索,其价值在于它的发现,以论文作为其体现形式;技术一定是发明,如果要求一个搞技术的人写论文,那不太现实;工程则有明确的投入、指标和任务。
相关报道:院士学者历数科研"潜规则" 痛斥其减缓创新步伐
相关报道:科协年会 众多院士专家再次炮轰科研"潜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