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在大学校园里,为创业“疯狂”的大学生并鲜见。
四川某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李红,大学前两年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班级活动,偶尔去上上课,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了经营自己的小生意上,生活费几乎不用向爸妈要。虽然买卖做得不错,但到了大三李红才发现,同学们都拿着一摞摞已经发表的新闻作品,而自己连新闻导语都不知道怎么写。一直认为“新闻无学”的李红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但她发现,生意已经牵扯了自己太多的精力,每多用一点时间看书学习,生意就会受到影响,要兼顾生意和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大三上学期进行到一半时,李红决定彻底放弃生意,开始投入到学习中,可落下的知识太多,实习经历缺乏,大学毕业后,她没能进入新闻传播行业,成了一名保险推销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愿意为了创业荒废学业?李云认为,这是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把眼前利益看得比长远利益更重,“大学生一进校就应该树立明确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积累知识,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学了之后,进入社会被动地求变。就业能力不足导致就业压力大,大学生盲目认为创业的门槛低,这说明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出现了所教和所需不符的情况。”
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理事长任斌认为,创业的前提是知识,学业是创业的基础,像罗强这样为了创业荒废学业,即使暂时有一点成绩,未来也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眼界不宽,路就会越走越难。事实上,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都不系统,一些教授创业课程的老师也没有闯荡商海的经历。任斌说,大学一年级主要积累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培养经营意识,在学习管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同时,还要系统学习文学、哲学、外语等等,这样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促学业,而不是荒学业。大二要学习营销心理、创业失败案例等更深的创业知识,做好两年的知识积累后,在创业导师的带领下,大三开始选定创业项目、撰写创业企划书、完成庞大详细的市场论证;大四则走向市场,进行创业见习。
“这不是听几个企业家的两场讲座就能做好的事,想走出校门就创业的本科生,必须在学校经过更苦、更累的系统学习过程。”任斌说,创业成功没有捷径。
注:文中创业学生均为化名(记者 白皓 通讯员 裴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