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职业发布制度
2004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定期官方发布新兴职业的制度,至今共发布12批、122个新职业信息,其中110个新兴职业配有“国家职业标准”,最新一次的发布时间为2009年11月发布的“第十二批新职业”。
“公共营养师”、“糖果工艺师”、“创业咨询师”,这些所谓“新兴职业”不是什么新鲜事,多年前,它的出现曾打破人们对职业分类的思维藩篱。但,当“新职业”进入市场多年,人力资源业内却用“尴尬”二字来形容它们的市场表现。
新职业,到底是玩了一个概念,还是真能许你一个前途?
2008年起,“新职业”发布速度放缓,表面看是金融危机因素,更深层的原因是“新职业”暴露出后续的职业发展问题
“新兴职业”发布基于职业的更迭变化,它立体地展示职业名称和内涵,完善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和标准体系。另外,新职业的发布还能带动职业教育培训,对促进就业与再就业都起到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8年开始,新兴职业发布速度明显放缓,这与当时全球经济危机造成就业低迷有关。不过,求职网站的数据同时显示,多数新职业其实面临就业机会不多、薪水也不高的问题。另外,由于针对新职业的培训落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技能人才的缺口长期存在。
可以看出,2008年后,“新职业”发布从最初的“热火朝天”趋向冷静态势。在发布脚步放缓的同时,“新职业”后续的职业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22个新兴职业目前呈现4种状况:“老瓶装新酒”与原有职位重叠、太超前以至市场需求少、需求量大但技术含量低、以及技能要求高、人才少的“有市无才型”
第一类“老瓶装新酒型”,指那些原来就有的职业,只是现在有了新名。比如人保部2004年第三季度发布的“锁具修理工”、2005年第一季度发布的“玩具设计师”,另外还有“游泳救生员”、“驾驶教练员”等,这些新职位在企业中早有类似岗位,只是名称各有不同,新职业发布统一了岗位名称。
但问题是,此后很多企业交付求职网站的岗位名称还是“老名字”,求职者搜索岗位时如果按照“新职业”名称,很可能找不到空缺岗位。以2006年第三季度发布的“品牌管理师”为例,它其实相当于企业中的“品牌经理”,在求职网站上搜索“品牌管理师”职位,只有3个;但搜索“品牌管理”,有9000多个空缺。
第二类新职业是太过超前,以至于市场需求少。它包括一度很时尚的“公共营养师”、“糖果工艺师”、“创业咨询师”等。这些新职业至今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实际技能适用范围很少。诸如“企业文化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在企业中没有相应职位,参加过所谓职业培训的求职者事后发现,很难找到工作。
第三类新职业是需求量大、但其实技术含量低、收入低。根据求职网站统计,在122个新职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2004年第三季度发布的“呼叫服务员”,即电话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此外还有“房地产经纪人”。这类新职业面临相同尴尬:薪酬低,人员缺口一直很大。这与岗位的技术含量低下有关。以客服为例,一般只需数周岗前培训,月薪在2000元以下。如此岗位显然不受年轻人青睐,离职率一直保持40%以上。
第四类岗位则是技能要求高、人才难觅的“有市场无人才型”新职业。在122个新职业中,“珠宝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会展设计师”等就属于此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