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二:课程设置,“穿新鞋走老路”?
吴飞,某大学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在他看来,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没有本质的区别。他说“我们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是一样的导师,选修的课程基本上也是一样,两者几乎没有差别。虽然我们开设了比较注重实践的课程,但仍由学校老师负责讲授。”
即将读研二的楚一认为,法律硕士(法学)所设置的课程不太实用,上半学期所开的主要是民法、刑法、行政法及三大诉讼法方面的课程,全而不专;下半学期主要是一些应用性课程,比如法律文书、职业伦理、谈判技巧等等,这些课程虽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但还是以上课的形式来学习,效果不好。
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主要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专业型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模式的不同,如若两者上课方式及师资并无太大差异,势必会影响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而部分高校老师反映,“其实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上,我们准备还不充分。高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没有一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教材,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这都给我们的课程设置带来很大的问题”。
已是专业硕士的张可凡表示,由于很多学生缺乏上课主动发言和主动讨论的积极性,很多师生互动的、演练型的课程到最后只能演变成老师单向讲授,或是学生单向展示所谓的个人成果。
追问三:双导师制,不了了之?
“开学时曾经说过有什么双导师制的,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说实话,作为已经毕业的第一届全日制专业硕士,迄今为止我仍旧不知道双导师制具体是怎么回事。”沈静笑道。
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的吕敏表示,虽然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但考虑到比较麻烦,很多学生基本上都还是只选择校内导师。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的紧密结合,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贴近工作实际,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说道。
武汉大学在读专业学位硕士生林磊告诉记者,现在,高校实施双导师制难度不小。一方面,校外导师都是业内人士,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能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充足的学习,没有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这点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校外导师的选拔条件也很难明确规定,不排除资质不够却因为能够提供实习单位或就业途径而被聘用的情况出现。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建议,应由政府出面,建立高校实习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以及实际工作平台为依托,由社会单位主动与高校对接,发挥其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势的主动性,结合高校系统的科研理论教育优势,才能真正迅速地落实这个政策。(通讯员 钟 林 记者 靳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