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11月5日在天津大学启动。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和“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2001——2011)” 于11月5~6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民协副主席潘鲁生代表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李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李福清,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等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传承人和嘉宾,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中国木版年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当场表示支持。
十年空前抢救结硕果 文化保护仍任重道远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于2001年率先启动。经过十年的艰苦普查,该工程终于将遍布中华大地的年画家底进行了地毯式梳理,出版了22卷本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14卷本、100余万字的《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并建成一整套数字化档案,使中国木版年画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全方位、大规模的田野普查、文献记录和结集出版,是年画史上空前的文化举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说,能在世界非遗公约签订前就开始木版年画的普查工作,得益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中国木版年画申遗,有利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中国最好的文化走出去”。冯骥才呼吁,文化良知要成为强音,专家学者要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承担责任,走进民间帮助艺人传承与弘扬民间艺术,“帮帮我们自己的文化”。
“非遗后”进入科学保护时代
十年抢救之后的重要任务就是科学保护。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遗,标志着木版年画从普查记录转入到传承保护,是保护工作的一个延伸、一个起点。冯骥才在开幕式上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称之为‘非遗后时代’。”他认为,“申遗”是木版年画保护新阶段的开始,要做好科学保护、广泛传播、利用弘扬和学术支撑这四方面的工作。
在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招标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木板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成功立项,这是天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迄今所获最高规格项目。开幕式上,天津大学副校长舒歌群与杨立仁、房志达多位中国木板年画传人共同启动项目。
冯骥才将带领团队利用四年时间让濒危的木版年画完整地通过资料库的方式获得保留,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遗产,同时让活态的传承方式通过口述实录的形式得到更为长久的保存。这将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未来研究提供最为充分、宝贵的资料,口述史方法论也将作为一种非遗保护的前沿理论方法向全国推广。
据悉,天津大学将充分发挥学校工科研究的优势,整合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科研力量,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化保护的要求。在建的中国木板年画数据库收录了全国各地年画作品的名称、功能、题材、体裁、材质、尺寸、年代、品相、画店、作者、产地、绘制形式等海量信息,力求以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最完善的资料保存、传承宝贵文化遗产。
为总结及深化年画普查中所取得的田野经验与理论方法,主办方特邀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李福清先生与日本学者三山陵女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研究、民艺研究等多元视角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以这次论坛为契机,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将由普查、记录、整理过渡到学术研究、理论思考及方法建构的更高阶段。这次大普查所采取的全国性的统一学术规范与科学设计的调查方法,在社会转型期民间文化(非遗)抢救和保护中具有启示乃至示范的意义。
普查成果与民共享 民间艺术深入民间
名为“硕果如花”的“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以图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多种方式直观地展示此次普查的经验与收获。展览将于11月7~13日对公众开放。木版年画传人将现场演示传统作画艺术。
设在北洋美术馆的A、B、C三个展厅分为“全记录”、“紧急抢救事件”和“传承人口述”三个部分,旨在通过大量实物和资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历史上空前的大型普查、中国木版年画的全记录以及各产地年画文化的震撼力,了解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
(通讯员 朱宝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