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大学“潮课”袭来 心血来潮还是教学创新?
2012-01-13    北京日报

字体大小:

  在大学生中,素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之说。可是,元旦前后,中山大学一门名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选修课悄然在大学生中走红。一位大学生面对课程信息,显然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地问:“这门课是真的么?!”

  期末将近,考试本该是校园内最火的高频词。未曾想,2012年的这个学期,“潮课”却如同一匹蓄力已久的黑马,抢走了考试蝉联多年的风头。

  “潮课”袭来,到底是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还是心血来潮、哗众取宠,这一形式的启示性意义何在?这在大学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有需求有市场 “潮课”多开又何妨

  实际上,即使在国外,大学“潮课”也一直颇受争议。

  英国南泰晤士学院的《都市性感高跟鞋》课就曾受到质疑,这门为期6周的课程,旨在教授年轻女学生正确穿高跟鞋,为“进入商界和社交圈”做好准备。

  尽管有5名学生修了这门课,对课程的反应也非常好。但却遭受了社会的广泛批评,众多教育界人士对这一“如此荒唐”的课程口诛笔伐:“这听起来像是全英国最没价值的课程,只是迎合人们的虚荣心,浪费时间和金钱。”

  “高校课程出奇招,老师学生赶新潮;谈情说爱玩游戏,老爸被骗掏腰包。”这是一名网友编出的揶揄“潮课”的顺口溜。在“潮课”成为香饽饽的同时,不少学生、学者也从另一面为“潮课”降温。在他们看来,在“潮课”势头正盛之下,隐藏着诸多令人担忧之处。学习知识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必须扎扎实实下工夫,不能光靠搞噱头。而“潮课”一味迎合新潮与新奇,最终会导致学生学风浮躁,这也是发出反对声音者最为忧虑的。

  网友“熊掌鱼”是众多质疑者中的一员。他非常担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潮课”会影响学生做学问的态度。他说,“眼下的大学校园里,充斥着浅薄浮躁之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指做学问的态度。我觉得现在的教育者也好,被教育者也好,这种沉潜的素养比较缺乏。‘潮课’的设立,必须经过严格缜密的论证,切忌心血来潮,一哄而上。”

  不少“潮课”独有其名而无其实,也遭到了教育专家的非议。康奈尔大学的《爬树》、森特学院的《行走的艺术》……都成为“潮课”受到青睐的理由,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崔中波认为,许多高校只看到了国外大学开设课程名称的别具一格,却忽视了人家教学过程的独具创新,比如《爬树》,是将课堂挪到了枝繁叶茂的森林,教学生如何安全地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行走的艺术》,是教师带领学生们穿越自然保留地、战场、墓地,在户外漫步而不是在教室正襟危坐。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能搞混了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没人报名,这样的选修课就应该淘汰,因此选修课就该是“潮课”,通过学生的“好奇”与惊叹,激起学习兴趣,这是值得鼓励的。

  人力资源管理师宋章玮指出,“潮课”的举措本质上是“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施教内容进行引申、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授知识与学生互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从这一点看,中国高校的“潮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选课经:“潮课”来袭 如何“秒杀”热门课
· 高校开"潮课"应以什么为标准?课程设置引关注
· 国内外大学“潮课”吸引人 花样频出引人深思
· 高校“潮课”受热捧 教学创新还是过度娱乐
· 评论:莫让选修课“潮课”变“炒课”
· “潮课”袭来:是心血来潮还是教学创新?
· 老师课堂讲“恋爱 性 婚姻”高校潮课很火爆
· 前卫女教师开潮课 传授“练爱心经”课堂火爆(图)
· 钟绍春: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点
· 于歆杰:教学创新为什么这么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