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出贵子,这是部分媒体在解读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上一篇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
该刊2012年第1期刊载的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以下简称“《无声的革命》”)显示,北大干部子女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以上增至1997年的近40%,超过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成为最大的生源来源。
然而,当媒体纷纷以“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比例20年来不断攀升,远超其他阶层”为报道点时,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却称,媒体报道是断章取义,“多数媒体没有看过我们的论文,只是对论文进行片段式的解读”。
近年来,围绕农家子弟是不是上名校难、精英教育是不是被社会上层家庭子女垄断的话题,备受社会关注。这次围绕北大生源有多少来自干部家庭的争论,以及引起的社会反响,折射出人们对上大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关注度不减。
“无声的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工农子女入大学
1949年前,排名前10%的中国精英大学入学名额基本被社会中上层家庭子女垄断。“1949年后,工农子女不仅在精英大学中占据一定比例,甚至在某些省属精英大学里成为多数”。“这一看似悄然无声的转变,不仅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更是中国社会意义深远的一场革命。”
梁晨等撰写的这篇研究报告,源于一个这样的机会:2003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根据各自档案馆所存的学生学籍卡,建立了本科生电子数据库,两校数据库一共有约15万名本科毕业生的资料。其中,北大数据库有64510个个案,苏州大学有86393个个案。这篇研究报告所依据的是两校1952年至2002年间的数据。不过,两校的学籍材料各有缺失,少数年份的数据付之阙如。
33岁的梁晨,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育获得与社会分层,这个选题正是他的兴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