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之三:创业教育停滞于课堂教学环节,创业实践严重不足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心理承受力、谈判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即使邀请企业家作创业主题报告,现场倒是轰轰烈烈,但缺乏持续性的作用,充其量仅仅是表面化、情绪化的教育,很难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导致所谓“心虽已远,身却未动”,激情有余,功力不足。
同时,很多人理解的实践环节也主要是开展创业计划书竞赛和创业模拟软件的操作。而当前各类创业模拟软件同样受制于国内创业教育研究层次,多数模拟操作的流程仅仅是对如何注册公司、如何报税以及公司固有的一些常规运作内容的机械模仿,很难动态地反映真实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当然,也有部分高校领导比较重视创业实践环节,建立了本校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以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发明成果转让和孵化,开展公司商务实际操作,对本校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受制于资金投入,场地条件和专业的局限,多数学生往往难以参与到这种富有实效的创业实践当中。
难题之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本身教育作用存在局限
正如清华大学雷家骕教授所说,创业计划大赛作为一个实践平台,除了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经验素质和社会网络资源。然而,有关调查显示,曾经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仅有3.5%,参加过一次的占11.3%,有85.2%的受访者表示未曾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创业计划大赛中来。
同时,针对大学生参赛者的此类创业计划大赛本身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商业”的缺陷:由于对创业计划书主旨在认识的偏颇,大家往往片面强调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甚至有些评审专家也比较青睐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的作品。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创业计划书是“假借”本校教授的尖端科研成果来参赛的。事实上,具有极高含金量,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开发的技术成果是不可能完全交给初出茅庐、尚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们来实操的。这一点已经成了“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知肚明,默认了这种现象。但是,如果过于看重项目本身的技术优势,似乎偏离了创业大赛的宗旨——不是着眼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营销策划市场开拓,而是极尽所能,用大量篇幅来证明项目的先进性,不厌其烦地列举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的对比数据,一再强调产品的性价比远远超市场同类产品,只要这样的好产品面市,消费者一定蜂拥而上,市场占有率唾手可得。相对而言,没能搞到假托参赛高科技项目的参赛学生,即使表现出优异的商业运营综合水准,也往往不能取得好名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