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连句谢谢也不会说?”某高校宣传部的黄老师放下电话,有点生气,但更多的是不可思议。他之所以有这种感慨,是因为刚才接了一个学生打来的电话,被“雷”倒了。于是他把这段与学生的对话拷贝下来,并放到了QQ空间里。
“你的邮箱怎么打不开?”
“请问你是?”
“我要给你投稿啊。”
“那你直接把稿子发到邮箱就行了,不需要打开我的邮箱。”
“不打开我怎么投稿啊?”
(无语了三秒)“同学,你大几了?”
“大二了。”
“你以前发过电子邮件没有?“
“发过啊,不过我只会发QQ邮件。”
(沉默了四秒)“那我教你吧。你把QQ邮箱打开,在QQ邮箱的收件人中一栏,输入我的邮箱地址,然后把稿子作为附件添加即可。”
让黄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这篇很短的师生对话,居然引起了不少同事的共鸣,他们纷纷跟帖留言:有人安慰黄老师说,现在这种大学生多得很,不足为奇;也有辅导员说,有学生凌晨三点多给他发短信,说明天起不来床,就不去上课了;还有人说,有次他陪同校领导去宿舍看望学生,走进一个宿舍,跟学生打招呼问好,居然整个宿舍的学生都在床上躺着,纹丝不动,对校领导的到来置之不理,让这位校领导好不尴尬。
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小事”,反映出当今“90后”大学生身上的诸多问题:娇生惯养、社会和生活常识太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弱、文明礼貌素质差,等等。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在追求高智商的同时,忽视了情商的培养。
被误读的情商
情商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圆滑世故并不是情商高,真正情商高的人,是那些“深谙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前不久,一篇名为《中国大学生恋爱成功率排行榜》的博文在网上走红,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榜单中,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位列全国五强。“看来,高材生智商高,情商也更高啊!”对此,大三学生黄刚发出如此感叹。
恋爱成功率高就代表着情商高吗?笔者发现,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们对情商一词存在很多误读。
在“资深历史迷”田甜的眼中,那些权力争斗中处心积虑的政治家们、后宫中的“甄嬛”们,才是情商高的人。在她看来,那些会揣摩人心、圆滑世故、甚至被称为“老油条”的人才是情商高的人。在某高校学生会担任外联部长的王华也认为:“情商高的人应该有广泛的交际圈,能在各种社交场合游刃有余。”
笔者曾对100名大学生进行小型调查,其中有89人把情商高解读为:逢迎、溜须拍马、察言观色、选择站队,甚至欺上压下、巧取豪夺。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南石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罗贤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提高自己的情商,首先就要对情商有个正确的认识。这种对情商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究竟何为情商?
情商,英文简称EQ,是一个外来词,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IQ)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罗贤解释说:“最早提出情商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梅耶教授。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对情商作了更明确的说明,提出情商包括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励自我、认识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5个方面的能力,这是对情商最为权威的科学解释。”
“我个人认为,情商高的人,肯定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前不久,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孙一平在给学生干部做“情商与实际工作”的报告时指出,情商看不见,摸不着,它只能通过个人日常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孙一平认为,情商的内在美是真诚,所以圆滑世故并不是情商高,真正情商高的人,是那些“深谙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也曾表示,一个情商高的人应该具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