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深化改革 特色取胜
2014-09-22    中国教育新闻网

字体大小:

深化改革 特色取胜

——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

  崔希亮,吉林省怀德县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韩国启明大学艺术系名誉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先后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著有《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语言理解与认知》《语言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合著)等18部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

  北京语言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育、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如何深化改革,突显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培养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记者就这一主题采访了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校长崔希亮。

  记者: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新时期,北语的办学目标是什么?

  崔希亮:学校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半个多世纪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学校的办学目标体现于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以德行和言语来敦睦天下,就是说以北语人辛勤的耕耘,促进世界和平,这也是学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观层面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现有的26个本科专业、28个硕士专业、15个博士专业均遵循中外学生融通教育理念,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全过程贯穿对学生国际视野、多元文化、多种技能的培育;微观层面是通过学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来服务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提升,这些改革包括近两年来陆续开展的大部制改革和学部制改革。

  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学校不仅是外语类高校也是以语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人文社科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是学校的特色,更是其优势,学校将通过长期、艰巨的努力,逐步实现在3个层面的办学目标,把北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语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路径在于,从道和术两个方向进行努力,既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又进行应用研究,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在语言学领域成为卓尔不群的特色型大学。

  记者: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同时,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急剧的变化。政势国情都要求高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北语是如何推进学校行政机关、教科研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

  崔希亮:2013年,学校完成了管理体制改革,即大部制改革,旨在实现减员增效。学校将机关原有的20多个部处合并为16个,业务上有联系的单位合署办公,从而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办事效率。我们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机关的理念,即“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一线、服务校友”。如果说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是学校运转的四个轮子,那么哪个轮子不转,学校都会运转不畅。学校还将建立各种制度,保障改革理念一以贯之,严格规范地加以推进。

  学校的学术体制改革即学部制改革,正在进行。学部制改革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术自由、探索教授治学为指导,以理顺学科与办学实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整体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目标,按照学科门类,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组建为一个学部。学部由几个学院合并而成,突出院系的主体地位。学部负责组织院系,配备教学人员,规划学科方向,找准学术发展的着力点,促进院系的自身建设与发展;院系负责专业的建设,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汉语国际教育学部,还将成立外语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部制改革就是要真正实现学术权力下放,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力,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校的重大决策将由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来决定。学校强调体制先行,机制后行。体制意味着机构如何调整,机制意味着制度如何建设,并最终形成现代大学制度。

  记者:北语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学校是如何将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融入这个大家庭的?在探索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有什么新举措?

  崔希亮:学校建校50多年来,留学生数量从成立之初的11名非洲学生发展至现在每年都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欧盟、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留学生。“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公民,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国际公民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天下情怀。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全球视野、国际胸怀,还要有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验;复合型人才从语言角度来讲,除了掌握母语和英语,还应懂得另一种外语,如国际通用的西班牙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多语言能力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学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从外交部到跨国公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学生不仅外语好,而且善于处理国际事务,这得益于中外融合的校园氛围。而这种独特的校园氛围,不仅在于学生来源的国际化,而且在于师资力量的国际化。

  学校积极探索中外学生融合的有效途径,包括同堂上课,共同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各国艺术节,开展语伴文化等。学校鼓励中外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吸收留学生融入学生社团,由来自美国、英国、智利、韩国等10多个国家200多名中外学生组成的中外学生艺术团,是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排练、共同表演的艺术社团,他们屡次在文艺演出中获得好评。此外,学校教师大多具有海外学习、任教的经历,长期濡染于多元文化之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文化经验。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化管理,中外学生归口学生处共同管理,中外学生同等对待、一视同仁,这也促进了中外学生的深层次融合。

  中外融合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将来自不同语言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学习。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和民族,来自哪种文化和宗教信仰背景,在学校校园里都能感受到共生共存的惬意。

  记者:在汉语走出去的新形势下,学校怎样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道路?

  崔希亮: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走精品化道路。学科发展坚持“长高不长胖”的理念:一是错位发展,别人有的学科,我们不一定有;但别人没有的学科,我们可能大力发展。二是找空发展,别人都有的学科但发展较薄弱之处,我们可以着力建设。三是特色发展,不盲目跟风,立足学校实际和特色,建设最好的学科。

  学校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4所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点院校之一。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科研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已形成一个强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学科群具有面向国际、层次完备、多元支撑的特色。学校有50多年语言教学的传统,“第二语言教学”或“第二语言习得”教学与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长期引领该学科发展方向。学校不仅坚持基础性学术研究的推进,而且致力于学术成果的推广。北语人努力将理论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并向世界推广,充分发挥北语的学术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家杰青!两所北京高校,迎来新校长
· 倪海东、刘利分别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 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世界文化节暨2015校园开放日
· 北京语言大学积极推广“北语模课”平台
· 北京语言大学今年招生1120人 新增四专业
· 北京语言大学在京举行阿拉伯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 两汉语言研究又出新成果 八部著作在京发布
· 北京首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出 系北京语言大学
· 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揭晓 北京语言大学学子夺冠
· 教育部直属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之:北京语言大学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