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主思考,小班不只是减人数
“大班课上动辄百人,这个上网、那个刷手机,哪儿管得过来?”湖北高校教师陈天豪认为,改成小班后,教师更容易掌控课堂,他就不用和电脑、手机“争夺”学生了。
但这并不是小班课唯一的优势。在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凡丰看来,“大班课把学生全部扫一眼都难,更谈不上交流。”小班教学更利于师生交流,提升教学质量。董志勇也认为,小班课能增进师生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陈天豪的学生小王就有点郁闷,“经常是这个知识点还没弄懂,老师就讲下一个,学习积极性肯定受影响。”对此,陈天豪也很无奈,“学生水平不一,我只能按中等生的进度讲课,尖子生和进度慢的学生难以顾及。”陈天豪期待,通过小班课能对学生因材施教。
“平时老师让我们来提问,全场总是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已经忘了该怎么发现问题、表达观点了。”陕西高校学生小刘这样反思。董志勇认为,在大班课上,知识往往被视为不容置疑,学生被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而非具有思辨能力的主体。在小班课上,知识则被视为可探讨的、可怀疑的,教师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在他看来,这才是推广小班教学的根本原因。
“教学成本几乎翻一番”,这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改革
尽管优势不少,但在目前条件下,小班化教学能顺利推广吗?
推广小班教学,师资不足是首个难题,而且这个难题无法立刻解决。怎么办?国外高校的经验也许值得借鉴。例如,哈佛也有二三百人的大课,主讲老师上大班课,博士生作为助教,负责15人一班的小班课——讲习题、批作业、逐个答疑,最后将所得信息反馈给主讲老师。大小课互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也利于培养未来的教师人才。董志勇介绍说,在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值得推广。事实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已经开始试水这种模式。
在刘凡丰看来,小班化教学成本高,“不仅需要充足的教师资源,也需要足够的教室资源”,不是每所大学都有条件去实行。2011年就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四川大学,为此几次改造教室,投入不菲。该校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坦言,“和大班教学相比,小班化教学成本几乎翻一番。”
“成本提高还只是浅层次的问题,关键是教师思路的转变。”张红伟告诉记者,小班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到教学各个环节,但在科研任务繁重的当下,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实在不易。
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也认为,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认识论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挑战,缩小班级规模,并不代表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会随之转变。教师思路“转轨”,变为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的小班教学思维,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接受专门培训。同时,也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和考核制度、教师学术评价与职称晋升等细节。“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改革’。”卢晓东说。
思路需要转变的,不仅是教师。北大曾针对接受小班教学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反馈结果显示,学生最期待的是“帮助理解深化大班讲授课学习内容”,“提高自主研究和学习能力”则被排到了第四位。在卢晓东看来,“这与小班课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目标有很大不同。”
“学生求知理念的改变需要引导”,董志勇说,当下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最重要的是养成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会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我看来,小班化教学是本科教育的一次革命,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