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部近日公布了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经费达11846。6亿元。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首次突破2%,达2。08%。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科技实力在不断增强。
尽管如此,“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鲜有出现的事实,仍然刺痛着国人,这与巨额的科技投入形成了一定反差。
针对这一现象,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即将发布。该方案旨在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科技计划“碎片化”和利益固化问题。
相关教育学者告诉记者,这一方案的推出,意味着高层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但改到什么程度,还需看落实的情况。
巨额投入创新难尽如人意
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184。9亿元,比上年增加584。8亿元,增长10。4%,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1%。
《法制日报》记者观察发现,这一比例虽略低于上年4。45%的水平,但是比“十五”期间3。81%的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高出0。1个百分点。
从2006年的1688。5亿元,到2013年的6184。9亿元,全国财政科技支出8年累计已超过3万亿元。这些巨额的数字背后,是“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取得的大批成果,如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嫦娥登月工程、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超级水稻等,无不引人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