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某网站曾做过一个“大学排行榜",使很多大学校长感到无形的压力。据说,某所知名的重点大学还针对这个“排行榜"开了两天的会议来研讨对策。虽然一些社会机构组织和网站对高等学校进行的综合排名,不一定能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校的实际情况,甚至还可能会误导社会,误导考生,但这种“排行榜”确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高校扩招之后,如何科学地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怎样评价未来的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介绍,为了促进高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目前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开展了三种形式的评价工作:对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进行教学合格评价;对本科办学历史较长、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学校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价;对介于二者之间的学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价。目前,教育部已分期分批对161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一次通过率为77.46%;有80所高校申请参加教学工作优秀评价,已评高校16所;随机水平评价的试点工作也已经开始。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在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他还补充说,今后在评价方法上,要探索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评价,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这是政府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许多省市和学校也都在自觉地建立教学评价评估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浙江省要求各校建立校系两级教学评价制度,自觉进行质量监控;广东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估,并建立和完善校、院、系领导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的制度;西南财大采取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行政听课,实行学生评教、无记名评教以及全员评教制度,实施建立题库、考教分离等措施,建立质量约束机制。
据一些专家分析,扩招之后,在富有挑战性的就业形势下,今后就业率也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今后的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教育部的一位领导曾在多种场合强调,如果质量经不起社会检验,培养的人才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样的学校将来我们想“保”都“保”不住,哪位领导人和哪个部门都挽救不了学校的命运。今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声誉和地位。而社会声誉和地位的拥有,靠的是人才培养质量,靠的是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建议,全国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等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规格和要求,但不要有过高的整齐划一的模式要求,尤其是不应该继续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路建立评价标准等。他们担心,如果继续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质量模式要求和评估方式,要求即将到来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评选各种优秀和排列名次,可能会在某种意义上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吴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