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倡议”的目标:使德国学术界重现活力
在“精英倡议”落实之前,德国政府对高校的投资较为平均,这有其历史和政治原因。历史上,德国长期缺乏有力的中央统治,邦国林立,各邦国在自己的领地内发展教育,权力的分散使各地高校的发展也较为均衡。如今,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高校的主要财政来源依然是各州政府。然而,与英美国家不同,德国人认为各高校应该得到同等待遇。
目前,德国高等教育投资理念正在从“一碗水端平”转变为“让一部分高校先强起来”。除州政府外,联邦政府开始参与,资金开始向重点科研项目和单位倾斜,期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德国学术界重现活力。大学生米莉娅姆谈道,现在她更倾向于上“精英大学”,因为她相信,有更多科研资金的大学的教学队伍也更强大,而且高质量的研究项目与充实的经费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
“精英倡议”的影响:动态竞争是把双刃剑
“精英倡议”已实施7年,爱思考、爱批判的德国人已经开始讨论这一竞争机制的利弊,中心议题是如何避免高校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分裂局面。
有人担心“精英倡议”会在高校间拉开强弱差距,有资助的科研项目会发展得更好,下一轮竞争中更有竞争力,没有资助的科研项目在下轮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也较小。同样道理,强校可以拿到资助因而变得更强,弱势高校因为拿不到资助将变得更弱。
对此,德国科研联合会会长克莱纳在接受《明镜》采访时称,拉开高校之间的水平差距,原本就是“精英倡议”的题中之义,差距出现了,大家也无需惊讶。克莱纳认为,“精英倡议”是一场动态竞争,鼓励新旧交替,只要保证选拔过程开放、充分,真正有质量的项目和有水平的高校就会得到应有的资助。
哥廷根大学得而复失就是例证。2006年第一个五年周期,曾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捧为德国最有实力的哥廷根大学,很自然地进入“精英大学”名单。但到第二个5年周期,这所培养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府没能保住自己的精英地位。对此,哥廷根大学校长乌尔里希·拜西格尔去年6月接受德国《日报》采访时解释,在第一、第二类资助项目申报过程中哥廷根大学均获成功,但由于大学提出的高校未来发展计划未能使评委信服,于是与“精英大学”失之交臂,但学校不会就此放弃自己的发展理念,短暂的失望过后,校方将争取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 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