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高教30年发展研究
高水平大学及其重点学科建设篇
2009-06-10    清华大学课题组 王孙禺等

字体大小: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高等教育的基础非常薄弱。要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是最可行的道路。也就是在国家统筹规划下,坚持重点建设,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及对行业和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通过集中建设,使其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使它们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和学校的先进水平,成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同时,通过合理的机制,产生辐射作用,带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

  高水平大学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高水平大学及其重点学科建设的孕育阶段(1949-1978)

  (一)建国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解决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权和高等教育体制问题,按照当时政务院颁布的《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实行集中统一领导,“1955 年,全国 227所高等学校全部由高教部和中央其它业务部门直接管理”  。1958~1963年学校管理权限下放,以地方管理为主,要求“除少数综合大学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仍由教育部或者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以外” ,其他的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都可以下放归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并对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权限进行了界定。

  由于“文化大革命”扰乱了正常的高等教育体系, 1966年7月,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合并成为教育部,1970年国务院教科组取代教育部行使职能,1975年,教育部又被恢复,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几经变更,甚至在混乱中丧失了其职能,高等学校管理权力再次下放,一些高等学校被撤、并、迁,这样又回到60年代初的地方分散管理,只是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自1977年起,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入拨乱反正时期,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以强调集权为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征程的序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开始进入实质性改革的阶段。

  (二)中国重点大学的提出

  1954年10月,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曾名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等6校为全国重点高校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全国高校数由1957年的229所猛增至1960年的1289所,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将全国重点高校数由原来的6所扩大为16所,即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增加4所全国重点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第2次复校,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大+哈工程)、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三)中国重点大学的深化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校的决定》,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基础上,再增加吉林大学等44所普通高校为全国重点高校,全国重点高校增至64所。同时,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管理办法》。在重点高校数量持续增多的情况下,1961年1月,教育部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全国重点高校实行“四定”(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党组提出的《关于审定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的报告》。1962年12月11日,国务院通知厦门大学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由于学校接到通知很晚,到了年底部分师生已经离校,没有宣布,习惯上将其称作1963年全国重点高校。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4所大学被增设为全国重点高校,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达68所。十年动乱,高等学校是重灾区,重点高校灾难尤重,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停办 。

  二、高水平大学及其重点学科建设的准备阶段(1978-1993)

  (一)中国高考制度的恢复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文革”期间的招生制度,并且针对当时有人提出:“如果改的话,今年招生就不能如期招生了,今年招生就要推迟”的意见,当场拍板,并说现在就要办,立即恢复 。此次会议彻底抛弃了“文革”中的“推荐制度”,恢复了“文革”前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招生办法。教育部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肯定了“文革”前的统一招生制度,并指出:“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保证招收新生的质量,提出了:“应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从而废除了推荐选拔制度,使中断了十年之久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得到了恢复。该年冬天,570 万考生参加了阔别已久的高考 。可以说,坚持高考、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实际是从社会制度上确立起了现代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读书无用论’弥漫的社会风气,重新确定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原则”。它挽救了中国的教育,“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它为高校选拔出一批批在素质上较高的大学新生,极大地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使中国的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 。

  (二)中国高水平大学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之后,我国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譬如,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我国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即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从而为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马陆亭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资源状况,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就国内经济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世界新经济的发展,既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向国际竞争和分工进行产业重组,又为我国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人才……若干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创立,犹如组建一支‘国家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因此,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尤其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成为我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浙江:预期到"十四五"末,高水平大学数量由当前的9所增加到12所
· 广东7所高校入选高水平大学建设 3年将投50亿
· 中国科学报:口号喊不出世界一流大学
· 陈希: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 刘延东: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
· 山东省明确:打造15所高水平大学
· 最高5亿!浙江发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
·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打破终身制
· 中国将支持中西部省份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
· 王宗敏:"互联网+"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