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涵型”向“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促进地级城市普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内涵型发展”道路,即在不增加高校数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挖潜来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这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即不增加大的投入,就可使在校生规模获得很大提升。“外延型发展”模式则指通过增加高校数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形式。20世纪末,我国大学开始扩招,各高校规模短期内发展很快。一些高校出现了校园紧张、教学资源紧张、学校管理困难、教学质量下降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外延型发展”的思路再现。国家通过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政府、大力发展民办院校,实现了高等教育从“内涵型发展”模式向“外延型发展”模式的转变,这是地级城市普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在地级城市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始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1998-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确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同年1月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决定:“在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计划中,安排10万人专门用于部分省(市)试行与现行办法有所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采取的这两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加大了省级政府对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发展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逐步由省级中心城市向地级城市延伸,约16个省、自治区的30多个地级市(州)填补了本科院校的空白。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地级城市的发展,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地级城市的发展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在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1999年,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改变了单一依靠国家拨款的状况,通过社会投资、民间集资、收取学费、科技开发、校办产业等各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快了“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新体制”的步伐。
地级城市民办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以及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方针指导下,我国地级城市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发展,更是为地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社会力量办学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吸纳了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拓宽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弥补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地级城市民办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改变了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的传统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扩大了高等教育供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