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教学研究
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学术性
2001-12-14    宋秋蓉

字体大小:

  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在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把素 质教育思想与大学教育的具体特性紧蜜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术性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这种学术性主要指的是大学应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 学问。根据这一特性,在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努力为学生奠定学术研究的根基 ,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精神。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结合大学教育的学术性,为学生奠定深厚的学术研究根基的内容之 一,是指融自然、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人们只有具备了融会 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的学问。为此,大学要实施通识教育。清华大学 前著名校长梅贻琦指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六 。日通识者,亦日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这,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 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 要必有其相当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 1 ] 特别是在当今学科发展不断分化而又不断 综合的趋势下,实施通识教育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报告中曾 经指出:“明天的学者应当接受博雅教育。他们应当能创造性地思考,有效地进行交流,有 能力并倾向于把各种思想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 2 ]

  深厚的学术研究根基还指的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有助于学生在 知识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超越自身学科专业的局限,形成较高的学术研究境界和较宽的学 术研究视野。这种底蕴得益于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较园学术文化氛围。纽曼在其《大学的 理想》一书中指出:“尽管他们(指学生)不可能学习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他们只要生 活在那些代表全部知识的人群中间,并受到后者的指导,他们就会获益匪浅。”“学者们云 集大学,虽然,他们各自都热衷于自己的学科,又相互竞争,但是他们为了创造和谐的学术 环境而走到了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纯洁清澈的思想空气,学生也呼吸这种空气, 虽然对学生来说,他们仅仅学习众多学科中的少数几门。学生得益于一种理智的传统,而这 种传统并不依赖于特定教师……这也是大学对待学生的主要目的。”[ 3 ] 大学只有努力建设形成 这种氛围的学科和师资基础,才能为学生奠定这一学术文化底蕴。

  学术研究根基也包括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它是高级人才赖以养成的根。一个人在大学所学 的专业与其今后的学术发展方向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但无论今后朝何种方向发展,早期 的专业根基都会其中起重要作用。

  能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大学教育的学术性,我们还要重社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 力。如果说知识基础只是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可能性,那么能力则使可能变为现实。概括起来 ,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 象与具体的思维能力为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2)以联想和想象力为内容的形象思维能力;( 3)以观察和实验为特征的的经验思维能力;(4)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内容的理论 思维能力;(5)清晰地论证和表达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上述研究能力,教师要加强 指导和训练,努力开启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使学生“通过逐步的积累,通过一种心理过程, 通过一种客体的反复观察,通过许多概念的比较、联合、相互纠正和不断适应,通过运用、 集中以及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和心理训练”,[ 4 ] 培养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与河北省共建河北大学
· 即墨再次调整农村教育布局
· 农村成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掠影
· 上海:教委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成立
· “四不靠”地区教育的困境和希冀
· 山东莱西:教育局建“局长在线”
· 200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11月22日开幕
· “绿色教育”构建教育公平体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