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海外情况 > 其他
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新模式――校本管理
2001-08-27    陈建吉

字体大小: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为“ISM”,是西方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国外教育管理领域非常有影响。过去一、二十年中,一些学校在这种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运作学校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人们致力于提升这种理念,以使它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本管理最基本的定义,是将权力下放至学校。“权力下放”的意思是指教育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按学校自己的情况去决定资源分配,对学校的财政预算、课程设置、教科书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实施改革。其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校本管理采用一种由集体管理学校资源的方式,集体的组成人员如下:学校委员会、学校监督、校长、教师、社区成员以及学生。

  目前,“校本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教育管理者之心,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考虑到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的可能,在此特加以介绍。

  一、“校本管理”产生的缘由

  过去的学校管理方式,主要以“外控”为主,它使得学校制度变得异常庞大、复杂;“外控”的管理方式,也使得学校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追不上时代的需要。这些因素使学校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在过去几十年里,学校行政职权不是掌握在本来应该掌握权力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一些社区人员等手里,而主要由一些教育行政机构掌握。教育行政机构不但掌握着一些教育政策的制定,而且还握有一些学校常规管理,比如教学、财务、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权力。教育行政机构对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决策负最终的责任。这样,整个教育系统不但变得高度权力集中及十分官僚化、科层化,整个学校制度也变得异常庞大、复杂。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学校运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按照上面规定的条例行事,并力求以不违犯规则为主要原则。但是面对着时代的转变和社会对教育产生的越来越高的期望,以过去的管理方式,学校就不能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对策去满足新需要,因为学校的应变能力受到许多僵化规则的限制。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学校资源的运用效率极其低下。校长虽身为学校教育最直接的负责人,但在资源运用方面的权力却很小,他处处受制于上一级教育行政机构。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又不是每天都面对着学生,又不能够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却是资源运用的决策者,校长的责任没有清楚地界定,也不需要在资源运用上的错误上负太大的责任。在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下,资源未能有效被运用,学生的真正需要也未能得到满足,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当整个学校系统变得异常庞大、复杂时,学校管理就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在庞大的学校教育系统中,依据“外控”的管理哲学,施行教育管理,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权力下放应是可行及唯一的方法。要提高效率,学校的管理应由“外控形态”转为“内控形态”。在这个转变当中,上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角色,主要应当是各种政策、法制的制订者,而它们过去承担的监察学校的工作就可以相应地削弱。这样,学校管理的权力就可以由上级教育行政机构下放至学校,校长就得到更大的决策权及决策的灵活度。这些改变可让学校有更大的主动性、发挥性及应变能力。

  当学校的资源决策权增大时,学校就可以有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学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满足感也会随之提高。正因为权力下放可使学校灵活运用资源,学校也就必须小心谨慎地去检查自己的需要,按优先次序排列资源,配合所需。另外,学校亦可以将节省得来的资源,投入新的教育计划,切合学生的真正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

  二、“校本管理”的产生是一种管理哲学的改变

  “校本管理”的产生是一种管理哲学的改变。如前所述,这场改变是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形态”到“内控形态”的转变。

  传统的管理哲学有以下的假设:

  1.一个理性的行政管理科层结构是必须的,从管理的策略讲也应当如此;

  2.集权化乃至于权力统一在中央或者中心机构是在所难免的;

  3.机会均等是基于平均地给予各组织应有的资源。

  “外控”的管理形式基于以上这些假设。如教育系统保持在雏形或简单的结构上,“外控”管理形式也可以发挥相对有效的作用。但当教育系统变得庞大及复杂时,“外控管理”就不能覆盖系统内部的每一单位或细节。整个系统的运作及其成败,就全凭各单位的互相配合,以及看它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外控”的教育管理哲学比较适合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结构相对简单的学校,在现代工业社会,学校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外控”的教育管理哲学很难适合它的需要,也很难跟上它瞬息万变的变化。

  当传统的管理哲学不再适用及受到冲击,管理的形态就必须基于新的假设之上。“外控”的管理方式行不通时,就趋于尝试以“内控”的策略来管理。

  “校本管理”的管理哲学有以下的假设:

  1.学校及社区应被给予更大的权力,去管理其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2.学校管理的策略应注重“权力下放”(decentralization)、“授权”(delegation)等概念。在这里,“权力下放”(decentralization)、“授权”(delegation)等都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流行的理念;

  3.应该根据社区和学校本身的特点,分配学校教育资源。

  本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产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西方,许多遗传思想家都介入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研究。后现代主义强调“边缘化” (decenteling),对现代西方的学校管理有一定的影响。所谓“边缘化,有人也翻译成“去中心”或者“分散化”,指取缔任何中心事物和压倒一切的真理。它意味着后现代主义主张把注意力集中到边缘事物上去。这也影响到学校教育管理。上述所谓的“权力下放”、“授权”等术语,就是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下产生的。

  在本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实行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地方法权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都把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出现了教育管理的“地方化”运动。它对校本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

  校本管理的出现,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教育管理的“地方化”运动,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三、校本管理的优势

  对于校本管理,西方社会的一些学者已经做过较多的研究。大多数研究发现,校本管理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纪律问题的减少,低缀学率以及高出勤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人们也意识到,校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改革的方式,主要是针对过去在教育系统内管理职权过分极权化和集中化而形成的一些弊端,而作出的面向学校的权力下放的教育管理方式。

  人们采纳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是想由此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指望它起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等多方面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因此,校本管理还是有着自己的种种优点:

  1.这种管理方式对学生十分有利。因为,通过“校本管理”,学校可以灵活运用资源,配合学生所需。学生易于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源,以符合他们各方面的兴趣需要。

  2.由于决策是以集体而不是以个人形式作出的,它给予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大的参与校政决策的机会,因而能够保证比较民主的、质量较高的决策。

  3.校本管理对学校而言更有好处。它使学校更有系统地计划、评价各个教育项目;使学校有更清晰的目标,学校的教育活动更有方向性;校长、行政人员及教师角色及分工更为明确;学校教职工之间的沟通更为便当和顺畅。

  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少了许多“婆婆”。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下,教育行政机构的角色主要是执行中央、地方所制定的教育法规和政策,至于学校行政管理方面具体的责任则会尽量减少,这些管理责任会落在办学实体、校董会、校监及校长的身上。当权力下放至学校时,在适当的组织及管理策略的影响之下,“资源运用的责任”与“管理的责任”就能互相配合。如果学校多重视灵活运用资源,少受中央指令渗透到学校的具体限制和牵制,可使教育计划和学校课程更加配合学生所需。

  4.学校员工也被赋予更大的职权,以使他们能够提高运用资源的效能及效率。校本管理促进了资源保管者之间的交流,因而有助于减少学校的矛盾。

  四、校本管理的问题所在

  在西方社会,也有人对校本管理方式不以为然,认为校本管理并没有产生任何有益的变化。例如,如上所述,有人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校本管理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尽管这个意见有苛求校本管理的一面,但是也暴露了校本管理内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校本管理的理解和支持不足,也导致一些其他问题的产生。

  “校本管理”是一种分权化的管理实务。在分权化的教育行政运作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必须从指挥的角色,改变为支持、协调、评价的角色;校长要从执行、管理的角色,改变为领导、作决定、沟通的角色;教师要从半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是否能够转变成功,是“校本管理”措施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以下我们就“校本管理”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分别说明:

  1.由于学校支持不足而产生的问题

  社会上,甚至于一些教育行政机关对校本管理极力推崇,但是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学校,往往对“新措施”的反应冷淡,其中关键的原因是上级教育部门没有提供足够而又实际的支援。

  比如某些地区政府只提供了有关“校本管理”的文件以及一些理念,提出一些建议和目标,它督促学校按照一些新的措施去进行学校管理改革,但实质上的支援少之又少。当学校实行了“校本管理”新措施后,校内的变革一浪复一浪,工作量随之而倍增,校长及教师承受着很大由转变带来的压力,但政府并未有足够的支援给予学校,以缓减这方面的压力。面对着有限的教育资源,又没有充足的支援,真正的新措施很难展开。

  2.未清楚界定其中的各种角色及其职责

  校本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的因素。如果我们把校本管理作为一种系统,其职权下放既可以从政府下放到学校委员会,又可以从学校委员会下放到监督,还可以从监督下放到校长,更可以从校下放到学校社区的一些成员,比如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当然,也可以下放到由以上涉及的二至三个甚至全部组成的办学团体,由这种办学团体统一管理学校。但无论如何,其中的变量比较多,以至于有时不能清楚地界定各自的角色及职责。例如,社区人士在其中能够产生什么作用,他应当承担什么角色?学生家长呢?督学呢?如此等等。

  3.部分校长未能接受改革理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校本管理”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实施“校本管理”,校长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只有校长勇于接受挑战面对变革,首先参与试验计划及全面实施校本管理,这一新观念才能得到实施。但是从全局看,当前在一些推广“校本管理”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4.教师态度不够积极,专业准备不足

  在一些推广“校本管理”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考虑到学校教师心理上的准备,便仓促地推行改革,所以教师对“校本管理”的普遍反应不够积极。其中,大部分教师不明白“校本管理”精神及对自身在专业上的要求,更不清楚他们在改革上应扮演的角色,专业准备不足。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校本管理”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包括以下方面:①权力是否由学校的决策层下放至教师手上;②教师能否发挥专业自主的精神;③教师是否积极参与校政决策。所以,教师对“校本管理”的冷漠和专业准备不足,也是造成改革实施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另外,很多教师对推进“校本管理”抱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管理改革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专业提升的机会,因此产生了一些懒惰和抵触心理。这也是造成改革实施进展缓慢的原因。

  5.有关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知识、技能阻碍校本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有关人员缺乏相应的理念和知识。前面提到,校本管理由一种团体讨论方式决定学校的决策。但是,有关人员往往不了解校本管理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缺乏相应的决策技能,在决策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度也不够。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张济正等选编:《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罗青主编:《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台湾五四书店有限公司1989年版。

  4.本文还参照了一些网上资料,诸www.qed.qld.gov.au/schools/sbm以及www.eric.com上的一些电子资料,恕不一一标明。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