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1)横滨市关于粗大垃圾处理方式的规定----关于废弃物的处理。思考垃圾的减量化和再利用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
(1)新井渔师与根岸湾的填海造田----关于开发地区社会的教材。通过了解新井渔师在根岸湾填海造地前后的处境变化,揭示开发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思考今后的开发方式。
(3)三保水库的建设----关于开发地区社会的教材。透视修建三保水库所牵涉的利害关系,从当地居民和地区政府为协调利益做出的努力与牺牲中,认识人性的一些本质以及协作的重要。
(4)两种面巾纸----关于森林资源的教材。让学生从两种牌子的面巾纸中作选择,通过辩论,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因使用面巾纸而消耗大量的木材量,了解用再生纸为原料制造面巾纸的厂家为保护资源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和代价,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五年级:
(1)生产大米的伊藤一家----关于日本农业的教材。通过调查生产大米的伊藤一家的营生方式,理解农业生产者的辛劳与乐趣,认识日本农业存在的问题,思考日本农业的发展之路。
(2)离开金枪鱼船转行从事比目鱼养殖的渡边先生——关于日本水产业的教材。通过调查渡边的营生方式及背景,了解从事水产业的人们面对水产资源减少等状况,仍继续为确保稳定的水产供应而努力的情况,同时思考水产资源的保护问题和今后水产资源的发展方向。
六年级:
(1)奈良大佛的建造----关于古代历史(奈良时代)的教材。通过对奈良大佛建造过程的调查,了解圣武天皇建造大佛的用意及其时代背景;通过对大佛形象的观察,扩展对当时日本与中国大陆关系的认识。
(2)日本参与国际维和部队的活动----关于今后的日本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教材。对照日本国宪法和国际社会的状况,讨论日本维和部队的是与非,思考日本参与国际和平事业的合理方式。
(3)广岛核爆炸和战后核武器状况----关于今后的日本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教材。通过对广岛核爆炸的背景及后果、战后核武器的扩散及国际背景、抵制核武器运动及意义的学习,思考日本对废绝核武器及世界和平所应采取的立场和作用。
三、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及其具体策略基于经验主义的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和实践在50年代遭到了激烈地批判,但8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全球性问题的出现,面对日本中小学发生的一系列逃学、厌学、自杀和欺弱事件,日本教育界又开始重新评价战后初期的问题解决学习。
(一)社会科问题解决学习的基本特点所谓问题解决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发展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建立在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认为知识是相对的,因不同的时代、场所和个性而产生不同的意义;科学的本质与其说是建立法则,不如说是在突破法则;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人类的文化结晶不是儿童认识的归宿,而是他们获得个体认识的媒介;社会科不能将学问中的系统和体系照搬到课堂中,学问中的系统也不可能移植到儿童的头脑中,教育应该帮助儿童建立属于他自己的、动态的、富有自身逻辑性的认识系统。
问题解决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以及基于独特经验的独特的社会认识,并通过交谈和辩论,分享经验与认识、转换并扩展视角,使个体的认识进一步逻辑化,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统一的、动态的认识系统。
问题解决学习排除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在任何时候都促使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去解决正在面临的疑问、矛盾。它培养儿童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导入新的知识和经验,努力使不可理解的问题得到理解的能力和态度,并在此过程中,确立富有个性的、自我统一的有逻辑的思想。
为此,在教学时,教师不是给一个“结论”,而是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把儿童赶入此也不是彼也不是的困惑之中。教师或是利用集体,或者利用教材使儿童的思想产生动摇、困惑。
为了解惑,也就是为了对客观事实形成新的认识,儿童首先必须掌握事实材料,其次是参与集体的交流。所以,调查和讨论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个别调查活动(包括查阅文史资料,采访人物以及实地考察)中获得的事实材料和信息是形成个人认识以及表达自我立场、观点的依据,讨论则弥补了个别调查的不足和视野的狭隘性,并形成共同解惑的集体协作力量。因此,调查能力(包括资料信息的采集、分析、整理、编辑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是问题解决学习所追求的能力。
此外,在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探究的方向往往偏离教师原来的意图。这时教师不是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是尊重预料之外的问题,扩展自己的视野,变换角度,在与其他目标的结合中,实现原来所期望的目标。所以教师们往往把自己的教案叫作“援助方案”,教师考虑的不是如何实现教案,而是如何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反应修正教案,并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深化自己的指导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