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谁为他们开科学之门?调查孩子科学素质
2002-06-06    闵捷 林苏 陈瑶 祁靖一

字体大小:

  ■谁为他们开启科学之门?

  蒸汽机模型引发了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兴趣

  今天的孩子对科学的热情有多高?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谁为他们打开科学之门?老师、家长、还是一本书、一个电视片、一次科普讲座、抑或只是一个玩具?一架惟妙惟肖的蒸汽机模型,引发了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兴趣,使他由此立志要做一位科学家;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17岁时读了薛定锷的《生命是什么》,这本书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年后他成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传媒也越来越发达,在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是否也随之升高了呢?记者最近在北京市区的三所中学、一所大学对258名14岁至20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39%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渴望,46%的学生只是接受,还有2%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如何点燃科学热情之火?

  也许是“智慧型”老师的一句“传道”之语

  让一个人推开科学之门的,可能是“智慧型”老师的一句“传道”之语,而不是循规蹈矩的“教书匠”日复一日的喋喋不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兵回忆说:“二十多年前,在上大学一年级时,曾有一位数学老师在课上专门推荐了一本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记得当时把此书借来后,我几乎是像读通俗小说似地一口气读了下来。以后再读其他科普著作时,再也没有了这种最初的特别感觉。”这位当年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一位中国很有影响的科普图书策划人,而最初接触优秀科普著作时的那份兴奋感至今记忆犹新。

  ■谁是他们最崇拜的科学家?

  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卡尔·萨根没有列到前边

  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智慧人物是爱因斯坦。以下依次是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和比尔 盖茨。而他们印象最深的科普作家茅以升,这可能与中小学教材中收入了相关课文有关。排在其后的几位科普作家依次是:霍金、法布尔和竺可桢。

  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自不怠言,他一生热衷于科普,从早年作为科普读物的热心读者,到成为一位大科学家,再以科学家的身份进行科普推介。他精辟地道出了科学对于人类的深刻影响:“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美国曾经在中学生中做过调查,他们心目中排名首位的智慧人物是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而这个名字对许多中国学生来说还很陌生。虽然萨根的电视系列片《宇宙》在中央电视台也曾播出过,他的科普著作《宇宙》、《魔鬼出没的世界》等书在中国也先后出版,但并没有像他在美国那样家喻户晓。

  萨根是美国科学界的代言人,被称为是长着“三只眼睛的科学家”——他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卡尔·萨根的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美国普利策奖,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对他在公众理解科学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的最高奖励。国家科学院对他的评价是:“没有任何人像他那样如此成功地向公众讲明科学给人类带来的智慧以及那些令人惊奇不已、令人激动不止的发现和愉悦……他能够成功地启发数以百万计公众的想象力,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清楚复杂的科学概念,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谁在做科普工作?

  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很重要

  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传播行业,据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介绍,这个行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社会传播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政府人士),二是运用媒体或其他方式职业从事科学传播工作者,三是科学普及创作者,主要是科普作家。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科普作家是科学传播的主体,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科学传播的主体正在转向第二类,即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出版社、戏剧、电影等媒体中专职从事与科技有关的报道、评论和演绎工作的人员,以及在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展览馆等专职从事与科技有关的布展、分类、讲解工作的人员。所以提高这部分人的科学素养尤其重要。

  ■哪种媒体对科普最重要?

  如果投资10亿元人民币来搞科普,首选方案是办个电视台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大光在主持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时发现,媒体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其中中国电视的受众最广泛,占80%的人,书籍无疑是重要的,但它在中国不是最重要的。网络的受众只占3%左右,美国占50%左右。除了四大媒体,人际交流也是获取科学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从上次调查的2%提高到这次调查的10%。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因教育水平低下而比较差,人们的视野、工作性质、教育传统都影响着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

  如果投资10亿元人民币来搞科普,科普界权威人士认为首选方案是办个电视台。电视作为效率时代的产物,开展潜力巨大。中央电视台近来开播的科教频道(中央10频道)于2001年应运而生。据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高峰介绍,社教中心自1983年开播以来,一直侧重于社会科学,如历史、民族等方面,科学传播在中央电视台始于科教频道的开播。目前全国已有21家电视台开设科技频道。

  ■最受欢迎的科普节目是什么?

  国内自然探索类片子80%以上源自国外

  调查显示,青少年喜爱的科普节目依次是:《科学探索》、《人与自然》和《发现》。中央电视台社教部主任高峰介绍说,目前在电视上播放的自然科学节目,大部分是直接引进、播放外国的优秀片子,而我们自己的节目仅限于报道阶段以及一些谈话、专题报道栏目。他用“借船出海”来形容目前央视科学节目的现状,因为向国外购片一集的播映权从四五千美元到五六千美元不等,虽然价格昂贵,但其制作水平远高于国内。一位英国动物学家在非洲花了25年研究拍摄的关于角马的片子,叫做《为生命而狂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目前国内自然探索类片子80%以上源自国外。这样的局面要想得到改善,必须得有自己的科学传播人才,而且这样的人才必须是全方位的。高峰认为,科教频道最终会分离出专门的自然科学频道。

  网民虽然不及电视受众广泛,但由于网络的发展与国外同时起步,差距不大,发展前景也不错。调查发现,62%的青少年经常上网,当问及他们在网上做些什么时,排在首位的是浏览和下载信息(占81%),其次是发邮件(占29%),然后是聊天和玩游戏。

  ■学生为什么喜欢阅读科普作品?

  约三分之一因为兴趣

  调查发现,在谈到阅读科普作品的目的时,53%的学生回答读科普作品是为了丰富自己,38%的学生是因为有兴趣,还有2%的学生阅读科普作品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当问及“科普知识对学习有哪些帮助”时,63%的学生认为能扩大知识面,22%的学生认为可以启发思考,只有10%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有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家长在孩子读科普作品的问题上,持支持的占68%,无所谓的23%,有4%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而定,有1%的家长反对孩子读科普作品,78%的青少年都没有订阅科普杂志。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科普工作在无法介入正规教育的道路上,如何让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在青少年眼中,认为科学家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的占59%,认为是专业型人才的为30%。在对自己科学素养的评价中,68%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科学素养在“高、中、差”三个标准里为“中”,51%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科学素养”一般,54%的学生认为学校在满足自己的科学兴趣时只能做到“一般”。

  ■有多少学校重视科普教育?

  美国中学生可以参与科学研究

  发达国家近年来特别注重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学生的科普教育,根据他们的研究,很多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时对科学失去兴趣的,而在初中阶段,学生是否选修科学课程,基本上决定了他们今后的职业取向和成年后对科技的态度。

  清华附中是全国首批“科技示范校”。每年来校开科普讲座的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教授,他们很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清华附中的理科实验班里的孩子没有升学压力,他们的数理化任课老师还是大学教授,这些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兴趣接触、研究科学。他们还经常到北大科技园听一周一次的学术讲座,主讲都是中科院的院士。但是中国有多少学校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呢?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在实施“学生——科学家伙伴关系”计划,比较典型的如“有益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测计划”、“森林观察计划”等。对科学家来说,散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中小学生们收集的关于物种变迁或人口动力学的数据是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而对学生来说,他们因此能够参与真正的科学研究,并因此感到十分兴奋。

  ■谁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大师?

  科学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

  为了纪念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去年下半年《北京青年报》策划了《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的系列报道,专程赴美国采访的记者惊奇地发现,在诺贝尔大师身边工作着为数可观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在科学的最前沿与顶尖级的科学家一道工作,但奇怪的是他们本身没有一个人能获奖。这些中国留学生都是头脑相当聪明的高才生,学术功底扎实且一路过关斩将,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们最后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一位诺贝尔大师一语道破:他们所缺少的恰恰是对科学本身的狂热与激情。

  他说,这些中国留学生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工作也很认真,但那与近乎狂热的全身心投入还是有差别的。197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巴尔的摩说:“能否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他能否乐在其中。如若不能,他就仅仅是把科学当做一种职业,科学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所以你必须热爱它。”

  这位科学家说:“过分注重分数的危险在于学习中的创造性被抹杀了。很多普通学生在学校里功课不是很好,但进入社会后都很出色。追随自己的梦想,并全身心地投入去实现它,比如比尔·盖茨。在这个社会中通向成功的道路并不主要取决于考试的分数,而是抓住社会给你的机遇。”在硅谷有一句话:“你永远不要相信从没有失败过的人。”失败是一个学习过程,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所有的事上都知道正确答案在人生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专家认为,科学教育的普及应该从小学开始,以3、4年级启蒙为宜。对于高中阶段中国学校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的文理分班的做法,很多专家大不以为然。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指出:人为地制造两种文化的隔阂,长此以往,即使有诱人的物质刺激、良好的创作氛围,中国也产生不了顶尖的科普大师。因为科学素养不足的文学家根本做不了科普,而形象思维贫乏的科研人员同样也做不了科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男孩+女孩” 世界性的大学生同居难题
· “扶贫中国行中国村庄调查”活动启动
· 教育专项调查:师风师德师爱滋润学生心
· 教育专项调查:义务教育益国益民受欢迎
· 中国少年儿童入室盗窃团伙调查报告
· 中学生的电话粥在煲什么
· 调查:青少年零花钱越多越可能吸烟
· 调查显示:孩子渴望交上好朋友
· 天津:当今“小皇帝”每月花掉13亿
· 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