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艺术教育怎么了?
2002-08-19    记者 陈芳 曹滢

字体大小:

  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陈芳  曹滢)夏日炎炎,期末考试刚刚结束,11岁的刘俏(化名)又背起满满一书包乐谱,坐了11站公交车,到老师家上考级前的最后一堂钢琴课。出了学校考场,又步入“考级”考场,对于不少像刘俏这样的琴童来说,生活就是考不完的试。

  来自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全国城市中小学中有近52%的学生在学习或学过乐器。每逢寒暑假,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艺术考级,把上百万中小学生吸入到“考级大军”中。然而,一些家长和老师过高的期望,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变成了许多孩子的沉重负担。

  “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童,也难成大师”

  林菱(化名)学习小提琴已有12个年头了,现在是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专业大一的学生。可即使是在联欢会上,她也从不演奏小提琴,她说“我要忘记和小提琴在一起的痛苦日子。”

  林菱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心希望女儿成才,管教也很严厉。在紧张的学校学习之余,林菱要挤出很多时间练琴。十多年来,她每个周末都要到老师家上课,风雨无阻。临近考级,父母还要陪她坐火车从邯郸到北京、天津,找名师指点。每年一次的音乐考级,林菱一连考了7年。她说:“父母总说我赶上了好时候,他们的艺术梦想可以在我身上实现了,可我不明白我赶上了什么好。整整一个少年时代,除了学功课,就像个机器人似的,练啊练,考啊考,耳边还要忍受他们严厉的呵斥,为的就是给我升学、择业打基础。”也许是被迫花在小提琴上的心血太多了,音乐带给林菱的已不再是快乐。

  中央音乐学院一位教授说,儿童学习乐器、练习书法,这是艺术教育的很好形式,既能感受文化熏陶、培养艺术特长,也有益于修身养性,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中的基本功训练强调的是持之以恒,这其实也是一项磨难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但是,艺术教育毕竟不是竞技教育,家长们切莫死盯考级加分,把乐器当作万能教育机器。过多的功利主义,会抹煞艺术教育的积极意义,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熊熊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家幼儿园中班的学生,4岁的他已经学钢琴半年了。钢琴老师康平告诉记者,小熊熊平时很喜欢弹琴,但一提到要考试,他就全身紧张,甚至对大人表示“再也不想学琴了”。

  在熊熊的家校联系本上,记者看到他父母这样一段留言:“这么小的年纪就让熊熊学琴、考试,对于他自己、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很艰难的事。我们一直在怀疑,作出让他考级的决定是否明智。但是,事情一旦开始好像就难以回头,如同百米赛跑,跑前都说不想拿冠军,可枪声一响个个都很玩命,但愿我们有信心继续下去。”

  文化部日前虽然公布了考级与升学脱钩的消息,但艺术教育早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竞争色彩,甚至成为关系到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北京一位家长就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孩子一到周末、假期都学这学那,家长们一谈也是孩子过了几级几级,我的孩子也绝不能比别人差。再说,现在择校费那么高,孩子有一技之长也是为了在竞争中更有实力。”

  显然,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学琴,而在于以什么目的和在什么状态下学琴。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指出,学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久的动力因素,培养孩子的良好动机。在这种片面追求考级的“应试教育”中,很容易产生痛苦甚至逆反心理,无法感受艺术的魅力。一旦他们没能力完成考级,就变成了身上沉重的负担。家长们,千万别用自己的方法摧残自己的目标。

  著名钢琴演奏家托萨告诫:“如果有一个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童,也难成大师。因为家长把音乐艺术作为追求成功的手段,功利心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中断对艺术的攀登。” 

  “艺术教育的致命缺憾,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似乎技术练好了就懂了艺术”

  “要么不学,要么就学好”,这是时下不少家长对孩子参加艺术教育的期望。尽管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一定搞专业,但一定要按照专业、正规的教学来要求,而考级恰好成了检验孩子艺术水平的标准。

  于是,不少音乐老师为了应付考级,把眼光死死盯在那几首考级曲目上,一年到头只让孩子练习这几首曲子,其他相关知识和基础理论一概不讲,相应乐曲也不涉猎。与此同时,许多琴童家长也把陪孩子进行专业式的练琴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成了孩子们耳濡目染的训戒。

  “我国艺术教育有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似乎技术练好了就懂了艺术。”北京师范大学钢琴教育博士生导师周铭孙教授谈及此话题,忧心忡忡。他认为,单纯的技能学习、过多的专业教学,会使孩子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降低。机械化的记忆,让孩子连滚带爬地往高级别蹿,无异于拔苗助长,这样练下去,再好的苗子也会毁掉的。

  在国家机关工作的王女士,仅仅希望5岁儿子能通过学琴提高音乐素养,陶冶孩子情操。然而,在一个因辅导琴童考级闻名的钢琴老师那里,孩子4个月仅仅学了3个音,即按老师要求做数千次的“掉腕”练习,每天练琴多达3个多小时,为的就是让他的动作达到正规化的要求。“你自己的孩子难道不心疼吗?”听到记者的问话,这位家长顿时泪如雨下,“我也没打算让他成为什么演奏家,可人家说要学琴就得感受艺术的残酷性,我也是想培养他的学习毅力呀。”

  的确,在当今的家庭中相当一部分是“溺爱型”教育,青少年中经不起挫折,受不住较大压力成为了他们的常见病。家长们寄希望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在长期的技术练习中承受挫折,在压力中成长的初衷用心良苦。然而,“苦刑”似的训练未必就能打造孩子过人的成绩。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指出,像李云迪、陈曦那样有艺术天赋、能走上专业道路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他们成功虽然也经过了刻苦的训练,但还是首先具备了音乐才能的基本条件。对于更多的儿童来说,音乐才能并非很高,他们需要的艺术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民艺术教育,它与专业教育理应有所不同。

  面对考级,我们看到,它确实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业余教学的规范,也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改进技艺的一种手段。但如果技术与艺术本末倒置,对本已十分努力的孩子过分苛求责备,就会让孩子不快乐地学习,也就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本来目的。对于那些艺术天赋并不高的孩子来说,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艺术教育的压力减轻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擅长而又有兴趣的事情上呢?

  如今已是长大成人的姜滢滢(化名)回忆起小时候学画的往事就感慨万分。本来很喜欢美术并在少年宫比赛获过奖的她,因没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反复临摹同一挂图,而是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了一幅,老师就给打了个不及格,还训斥她“让你临摹,胡乱画些什么?!”从此以后,每到上美术课她就背着书包溜出教室。“美术好难,要想画得像老师要求的一样更难。”这成了她心中永远的一个结,从此再也没有走近美术。

  谁都不会想到,在接近艺术的技术训练中,大人一个严厉的否定,几句不经意的呵斥,往往就让孩子失去自信,断了与艺术的缘份。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负责人说:“艺术本来就是追求个性的,并没有一律的标准。任何艺术最高的境界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心灵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美的共鸣。业余教育的好坏不应以专业化的技术为标准,否则很容易削减孩子的艺术感觉,甚至对它产生畏惧心理。”

  孩子们喜欢艺术,却不喜欢上学校的艺术课,这无疑暴露出现行中小学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缺陷

  在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记者与五年级某班班主任刘老师聊起了天。她说,在实际教学中,音乐、美术课要么被“主科”挤掉,要么枯燥无味,让孩子们提不起兴趣。与此相反的是,班里一大半的学生却在课外报名参加了这样那样的艺术辅导班。练琴、学画、跳舞……占据了他们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识识谱、唱唱歌,跟着老师画几笔。”这就是大多数学校艺术课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记者发现,如今的中小学音乐课上常唱的仍然是十几年前唱过的老歌,鲜有与时代合拍的佳作。教学内容的编排也只局限于识谱画图的技术练习。

  缺少了对人文与情感的关注,艺术课成了和数理化一样教条式的课堂,难以激发孩子接近艺术的兴趣。联欢会上,上了多少年音乐课的硕士博士仍唱不出一首完整的歌。这些自嘲为“音盲”、“没有艺术细胞”的年轻人这样评价他们上过的音乐美术课:“学校教的那些东西,就像一堵墙一样早把我们和艺术隔开了。”

  艺术教育应当是面向每一个人的。城市的孩子们尚可通过课外学琴学画,弥补他们艺术教育的缺失。然而在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那些没条件上辅导班的孩子,就更因教材编排的不足,使艺术远离了他们的生活。

  不少多年研究儿童教育的专家对此深有同感:孩子们喜欢艺术,却不喜欢上学校的艺术课,少量的学校艺术兴趣小组也变成了精英教育,难以满足大多数孩子的教育需求。这无疑暴露出现行中小学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缺陷。

  有专家提出,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挫折教育几乎还是空白,而提倡人文精神为主旨的学校艺术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磨练,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我们今天强调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多发现和培养音乐家、美术家,而是更希望每个人都学会欣赏美、发现美;我们期盼孩子们拥有爱心和热情、学会关怀和尊重,而不愿看到一个只会弹几首曲子,却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的人。不是每个学琴的孩子都需要考级,更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弹得很专业,这要视个人的天赋和兴趣而定。

  让我们用健康的艺术教育之花,去点缀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旅程!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教师俩人一电脑
· 聚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 全民教育展览开幕
· 丁兴富:信息化颠覆传统大学教育
· 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在京召开
· 对吉林省“隔代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 肯尼亚:很羡慕中国的农村教育
· 从哲学角度看中国教育新理念
· 师范院校应推进成“人”教育
· 中国教育电子厂商首次进“亚太500强”
· 中国在世界全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