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数学“奥赛”:第一强国背后的隐忧
2002-08-23    新华社记者 李斌 张景勇 邹声文

字体大小:

  参加国际数学“奥赛”,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是当之无愧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但少年数学人才辈出的中国,为什么屡现数学人才断层呢?这些优秀数学苗子中的绝大多数为何“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只开花、不结果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层层选拔强化培训是“中国特色”

  在普通百姓看来,从刘徽、祖冲之到华罗庚、陈省身,一部中国数学史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作为一个擅长数学的民族,在国际数学“奥赛”上摘金夺银自然不足为怪。

  但美籍数学家魏诗曙在对中外做法进行比较后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年年满载而归,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并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

  对于数学“奥校”,家长的兴趣远远大于孩子的兴趣。“这可能与升学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某个孩子在国际上拿了大赛奖牌,就可以不花一分钱,随便选择一所好中学。如果没有这块奖牌,可能得交好几万的择校费,还不一定进得去。”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当过数学教师、现为《中国科学》杂志编辑的陆珊年认为,这为参赛选手的选拔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他们只有在看到习题时,眼睛才会发亮”

  “在我国,各种‘奥赛’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武汉大学数学系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认为,“有时人们太过急功近利,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并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多半对同一题型反复练习。如此机械的“题海”战术首先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正是创造性的保证,正如著名数学家田刚所说,“创造性在科研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只有在看到习题时眼睛才会发亮。在任何国际性的学科笔试中,我们的中学生总能名列前茅。”一位带队参加国际“奥赛”的领队这样描述中国小选手:“他们做习题的时间通常是西方学生的数倍,但在发挥创造潜能方面所花时间却极少。”

  在数学家大会会场上,一位教授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道怪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是几岁?”如果学生做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就表明学校把孩子“教笨”了。不久前,有人用这则笑话一样的数学题去测验某市的中小学生,竟有92%的学生做出了“答案”。“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确实是教育的不幸。”这位教授不由为之叹息。

  金牌选手再也不愿接触数学

  “只要有兴趣,数学就会变得迥然不同,就会感受到数学无尽的魅力。”正是由于对数学王国充满兴趣,田刚才会在数字世界里自得其乐,成果丰硕。“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有了兴趣你就会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天赋倒在其次。”

  但应试教育让我们的许多孩子讨厌数学。不再学数学的那一天,俨然是他们的节日。“这种教育让学生大量重复同一题型,虽然使学生在计算和推理方面达到熟练程度,但也种下了恶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严世健对此深有体会,“这种方式使优秀的学生对数学感到厌倦,让吃力的学生对数学心存恐惧,以至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不愿再接触数学。”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少年数学论坛上,充满童心的著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为小朋友题词“数学好玩”。但在我们的学校里,又有多少孩子觉得数学“好玩”?

  “在这种‘八股文’式的教育下,学生只有好胜而没有好奇。”数学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认为,“他们对考试以外的题目毫无兴趣,更缺乏对科学、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探索精神和好奇感。”

  即使在“奥赛”中培育出了好的数学苗子,他们也多半会“告别”数学舞台。“在‘奥赛’中获奖的不少人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意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北京师范大学刘兼副教授说。

  曾经有一位数学大师这样说:“数学家就像一位恋爱中的人,为了数学他可以赴汤蹈火,一往无前。”如果数学家没有爱上数学,又怎么可能碰撞出最为绚烂的火花呢?哪怕短暂,哪怕瞬间即逝。

  “马跑得快固然好,但跑得远更重要。”魏诗曙这位旁观者的话,仿佛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紧绷的那根弦……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把数学的美丽还给学生
· 全国青少年物理、化学大赛组织工作全面展开
· 福州“阳光工程”进校园
· 120名纽约儿童参加汉语演讲比赛
· 我中学生在亚洲物理奥赛夺得七枚金牌
· 我中学生在“科学世界杯”上获特等奖
· 我中学生在国际化学生物奥赛中获佳绩
· 青少年发明水平越来越高令人欣慰
· 767名中小学生获宋庆龄奖学金
· 中国有了“少儿诺贝尔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