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信息不畅成了招生中介的商机
2002-09-02    记者 吴湘韩

字体大小:

  既然招生中介有如此多不实之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和学生相信中介呢?

  在一次高校招生咨询会上,记者就这个问题问了一些考生和家长,得到的回答各种各样:“国家级的人才市场,怎么不相信呢?”“党报上都登广告了,怎么不让人相信呢?”“听说过花几万元进了名牌大学的,所以有些相信。”

  记者发现,越是信息闭塞的地方,中介的市场越大。因为这些地方信息闭塞,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计划内统招生”、“计划外招生”、“自考”这些概念弄不明白,不知道几种招生形式的区别,也不了解降分录取的有关政策,这样招生中介更容易欺骗人。

  招生信息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往往一条招生信息,一项政策规定,都直接影响一个考生的前途。

  每逢招生季节,有关部门和高校主管招生工作的人员往往都“躲”了起来。办公室找不到人,手机关机(或者换号),晚上家里的电话也打不通或没人接。招生信息正常咨询渠道的不畅通,导致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媒体上的虚假招生信息也严重混淆了考生和家长的视听。

  一些招生中介打擦边球,广告上不署高校名称,报名地址却注明:某某大学南院、某某大学西苑,给读者造成是某某大学招生的错觉。有的甚至冒用高校名称发布虚假招生信息,如中南大学从来没有在衡阳地区设立分校,有人却以中南大学衡阳分校的名义招生。

  此外,社会风气不好,“花钱买分”现象的客观存在,也是许多考生、家长相信招生中介“神通”的原因。被湖南媒体曝光的山东艺术学院,就曾经告知考生必须交纳3万元的跨省招生费才能拿到录取通知书。

  对于招生中介活动,国家有关部门是明令禁止的。

  教育部8月上旬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任何教育部门为普通高校在计划外招收学生;严禁以“扩招费”、“赞助费”、“定向费”、“跨地区建设费”等名义向学生乱收费。严禁任何高校委托“中介机构”招生。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仅由各地省级招办和招生的高校组织实施,任何所谓的“中介机构”的参与都是违规的。

  8月14日,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也发出公告:严禁任何招生学校委托中介机构招生;严禁招生考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参与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的以介绍生源牟取利益的任何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社会中介组织和“学贩子”的非法招生行为。任何社会中介机构不得非法组织招生信息咨询活动,不得违法从事招生信息传播业务。

  根据这些规定,目前湖南省境内的任何招生中介活动都是非法的。

  但有关人士认为,对招生中介活动应该规范,而不是“堵”。

  “我们考生需要招生中介。”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一位考了300多分的郴州考生对记者说。

  一些考生家长也认为,招生中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考生和家长的需要,现在教育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信息也是一种产业,招生中介机构应运而生有其必然性。

  华东师范大学一位负责自考招生的老师说,现在学校面向市场,需要正规、合法的代理机构,才能保证生源。

  据了解,不仅一些计划外的招生如自学考试助学、学历文凭试点生源紧张,而且一些网络学院、电大、五年制大专等计划内招生也是“买方市场”,迫切需要大量招生中介机构帮助招揽生源。

  按惯例,人才中介机构的审批及其活动由人事部门主管,招生中介机构的审批及其活动应由教育部门主管。但记者问了许多人,都说不知道由哪个具体部门管。一家从事招生中介活动近10年的人才市场负责人也称:“我也不知道哪个部门管。”

  有关人士建议,招生中介机构可以借鉴旅行社那样实行准入制度,由于季节性强,机构不稳定,应交一定的风险保证金。此外,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法规,尽快建立教育执法队伍,使招生中介活动有章可循,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中择校生高考摔跟头
· 谁是“高考卷调包案”幕后的手
· 济南警方连破招生诈骗案
· 别让奥赛与高考挂钩
· 湖南状元离开北大考入清华
· 抓住偷换高考试卷的黑手
· 教育部权威人士透露:2003年高考时间将提前
· 2003年起高考提前到6月进行
· 北京高考综合测试将采用全国卷
· 打破"万人一卷" 江苏高考将启用过渡性方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