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小学阶段开设阅读课,并排进课程表,把阅读纳入学校整个教育教学之中,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宁市兴海路小学的收获是:学生人文素质从此改观。
青海是个神奇的地方,就像青海湖,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觉,你不知道它有多深、有多广,其间有多少奥秘。听人说,六、七月份来,青海湖畔的黄花、绿草和蓝天让人沉醉。可我来的时节是9月下旬,到青海湖那天又阴天,冷风吹得浑身发抖,黄花、绿草、蓝天“三绝”失之交臂。可是博大深邃的青海没有让我失望,它向我展示了另外一种风光——盛开在这片高原上的人文之花。
阅读量不能太小
兴海路小学在西宁市城西区属于中等偏上的学校。全校1174名学生中不少来自下岗职工家庭,其中仅享受低保的就占三分之一,按照政策全免学杂费的有48名特困生,而同区其他学校这样的学生只有10人左右。另外,来自回族、藏族、撒拉族、蒙族和土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占四分之一,家庭文化背景相差很大,这些因素使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支持率较低。全校号称生均图书11册,但大都是七八十年代的书,或是资助项目配给的书,内容陈旧,品种单调,一书多册,多年来,学校没有自购一本图书,班级读书角的书也是发动学生自己从家里带。在这种情况下开展阅读活动,其困难要大得多。
“由于这种状况,使得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在我们这里更为严重,60%的小学毕业生达不到应有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小学五年级的学生,3节课写不完一篇作文,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已成为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
校长王淑珍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首先是读得少。小学1~5年级10册语文课本30多万字,算下来,学生平均每天只读大约300字,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怜的,这么一点儿阅读量,即使你的课教得再好,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啊!另外,大纲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得不到落实,多数学生家中没有藏书,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寒暑假,学校对学生没有阅读要求,学生没有阅读计划,学生大部分时间被电视吸引,很少有孩子能自觉地读书。因此,解决学生阅读量少,养成阅读习惯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从1982年开始,兴海路小学用6年的时间,摸索创立了一套“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体系。后来学校又派专人到全国阅读教学的典型——烟台学习经验,受烟台阅读教学的启发,充实完善自己,一直坚持到现在。
经过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轮实验下来,平均一个学生可以阅读50万~180万字,是实验前阅读量的5~6倍。一个三年级学生一年能够写出5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在限定的40分钟内,可以写出500字以上符合大纲要求的文章,有的可写千字以上。
“阅读”可以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格等等,这些都没有错,许多高效的阅读指导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但是阅读与课堂教学是什么关系,则为人忽视。大多数人认为,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课后的事情,许多学校的课程表上没有安排阅读课。实际上,这是一种陈旧、落后的阅读观,跟不上新世纪教育教学的要求。那么,阅读能否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于教育教学的、课堂之后的一种补充?
兴海路小学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把阅读纳入学校整个教育教学之中,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制定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计划、实施步骤和阶段安排。在课程表上,各个年级每周安排三节阅读课,3~5年级开设大阅读课,其中两节占语文课,一节占课外阅读活动课。大阅读课的方式是学生自主阅读,99%的内容与课本没有联系,它具有独立性,是一种大知识、大智力环境,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
阅读要双向互动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研究实验课题倡导大阅读观。一般认为,当选择了对象后,阅读主要是一种接受活动,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基本上是一种单向活动。读者的主动表现为读前的选择和读后的活动,如写读后感等等之上,但相对阅读过程而言,则弱得多。兴海路小学的大阅读观大大强化了后者,他们认为,即使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应该主动参与,读一本书是这样,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课更应该这样,教师要加强对阅读过程的干预、组织和指导,在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这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三层教学楼的过道上,从下往上依次是三、四、五三个年级的阅读专栏。专栏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又以班级为次序展示,每个月换一次,由学生和老师定期评比。细看这些阅读小报,有佳篇佳句摘抄,有三言两语的读书评论和心得体会,还有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写的评点,一一读来,可以发现孩子们不同的理解水平、各种各样的兴趣和只有他们这个年龄段才能说出的话,这些话虽略嫌幼稚却又妙趣横生。
在学校会议室里,各个年级送来阅读笔记,足足摆满了几排桌子。低年级的阅读本上图画、拼音占的比例较大,文字占二分之一左右。高年级则主要以文字和插图为主,与一般读书笔记不同,这些读书笔记图文并茂,以页为单位,横排、竖排、插图穿插,很讲究版式编排。
我问二年级女生宋令奇:“你读过哪些书?”她想了想,说出几本童话和故事书的书名。“你最喜欢哪一本,现在还记得吗?”“《狐狸列那》。”“为什么喜欢?”“也不全喜欢,书中的狐狸有时好,比如帮人家找吃的;有时坏,装死骗人,把人家的东西都骗走了。反正就是挺狡猾的,看起来有意思。”
二年级另一位女生陈琛告诉我,她最喜欢的是“小马过河”。“看了以后,我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光听大人说怎么怎么样,要自己去试试才行。”我逗她:“你现在这么小,整天在学校读书,哪有时间去试呀,而且那么多事也试不过来,怎么办?”“那就不试了呗。”四年级学生王(王呈)(王呈)喜欢读《辛巴达历险记》,她讲到书中描写辛巴达与九头蛟搏斗时,九头蛟被辛巴达打倒了好几次,砍去了好几个头,仍然不死,继续扑上来。看到这里,她的心揪到了嗓子眼里,觉得辛巴达打不过九头蛟了,马上就要被九头蛟吃掉,但就在她感到绝望时,辛巴达并不气馁,拼尽全身力气,一次次打退九头蛟的反扑,最后终于战胜了九头蛟。“因为当时读的时候特别紧张,对自己刺激很大,所以悟出的道理也特别深,这个道理就是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像辛巴达那样顽强、不屈不挠,克服的困难越大,取得的成就就越大。”
向纵深拓展
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有阅读的积累才能写好文章,只抓写作不抓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短视行为。兴海路小学认为抓阅读就是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按照“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课题的安排,每一个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要经过三个阅读阶段:三年级以前,阅读内容以童话、故事为主,阅读笔记以摘抄式为主,在阅读方法上,教师指导全读法、选读法、抄读法和问读法等等;四年级增加一些古典文化、自然科技方面的内容,阅读笔记则以提纲式为主,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读书方法则指导学生采用借读法、慢读法、逐段分读法等等;五年级阅读的内容向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再作扩展,读书笔记也演变为议论式、感想式、卡片式,读书方法则主要解决精读和快读,让学生明白哪样的书应精读,哪样的书应快读,精读怎么读,快读怎么读,侧重阅读的效果。
他们从1998年开始对参加实验的学生以表格的方式作了跟踪调查。表格分学生家庭情况和阅读情况分析两部分。以两个学生王钰和朱慧丽为例,王钰从三年级到五年级,通过在校阅读和自购书阅读读了25本书,朱慧丽读了31本书,平均一年约读8~10本书。这个阅读量即使对东部条件较好的省市和大中城市的孩子来说,也已经不算少了。
教师的指导使阅读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如在学习语文第七册《董存瑞》一课时,学生反映董存瑞的外貌动作写得好。教师借机启发,让学生找出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这样写,并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每人搜集一段英雄人物外貌动作的描写。下一节课上,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搜集结果:有的朗读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坚持了20多个小时直到牺牲的段落;有的读黄继光用胸口堵枪眼的描写;有的讲赖宁扑火;有的讲刘胡兰在敌人铡刀前英勇不屈的描述;有的讲雷锋雨夜送人的感人场面。这一节课教师没有讲什么,全是学生自己讲。虽然每人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可是他们在课下却是带着问题阅读了大量资料。
老师们将这种阅读指导称为分类指导,结合课文和课后练习题,对作品中的人物面貌、心理活动、写景抒情等进行专题讨论,课内课外相结合,目的性很强,在某一阶段,让学生通过课内课外阅读对某一方面作集中、透彻的了解,有时教师在讨论后还让学生就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年级学生学了《开国大典》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作为一名现场记者,对课文进行补充报道。甄雯静同学特别喜欢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但她不满足,因为她特别喜欢三军方队的威武气概,尤其是骑兵方队,一会儿是红色马队,一会儿是白色马队,可是课文中却没有提及,于是她作为一名“记者”,补上了一段描写。教师要求学生不拘一格,完全从自己的观察和兴趣出发,愿怎样描写就怎样描写。
有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教师就让他们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五年级学生铁敏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由同情书中小女孩的遭遇联想到贫困地区许多上不了学的小朋友,虽然她家也很穷很苦,她还是咬牙把自己积攒的12元钱捐给了湟中县贫困山区的同龄伙伴。
“阅读是细工慢活,不能短期见效,阅读能力不好考核,但确实有强弱之分;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要从长计议,下细功夫,我们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周期定为五年,实际上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兴海路小学的教师们说,尽管别的事情那么多,那么重要,升学的压力那么大,但并没有挤掉他们如此做的信心和毅力。王淑珍校长拿来一本剪报,这是1999年到2001年该校学生在《西宁晚报》、《西海都市报》等报刊杂志及全国各种征文比赛获奖作品的剪辑,共有64篇。因为无法用别的什么指标来衡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些也不能真正检验这所学校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但记者相信,学生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显露出它的优势,使他们获益终生,这不比眼前获什么奖之类的更实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