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教育/解放在应试泥淖中/跋涉的孩子/解放被繁琐事务/重重围困的班主任”。
这是《素质教育实验纪实》一书着力表达的主题。作者徐平力,一个33岁的教育硕士,带着一帮13岁的小孩,实践一种教育理想,以自己的亲身实验和心路历程编织了一段激情的岁月。这本书真切地展现了他的这一段心路历程和辛勤实践。
徐平力教育硕士毕业后,发现在教育变革的时代,潜伏着很多问题和危机,他想通过实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式。10年后,在S市的寄宿制中学,他有了这样的机会。虽然“取消班主任制”的设想在全校班主任会上没有得到任何“苟同”。但于他来说,别人的议论反而“就像马刺刺击犹豫不决的小马”。于是,经过一番准备,“素质教育实验班”在20世纪末的秋季呱呱坠地。
取消传统的班主任制
作者曾给教师编了一个顺口溜: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匆忙、五车学问、六合难终、妻子抱怨、八面受气、久劳成疾、十分可怜。然而还有比教师更可怜的人,他叫班主任。那么说班主任十二分可怜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书在阐明主旨后,所记述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班主任。用“班级导师组制”来取代传统的“班主任制”。即取消班主任,变“管理者”为“指导者”;然后,由班级任课教师组成导师组,组内每个导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班级所有活动由导师组和学生共同计划,学生自主完成。
曾经当过班主任的徐平力,因为打学生而造成了伤人又伤己的恶果。心灵的伤疤使他深深感到,教育是一项“危险”的事业,也许教师引以为豪的做法恰恰是刺伤学生心灵的刀剑;也许教师用考试来不断强调的知识点全被学生忘记了,而并未在意的言行却在学生身上产生了料想不到的结果,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所以,作者以“准社会”来定位他的实验班。准社会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法则,准社会中的公民应当具有民主和法制的精神。在学校中,教师自作主张也许对学生的精神构成了压抑,而来自学生内部的法律不仅被学生自觉维护,也解放了教师。由此,实验班的基本法在两个月的酝酿和讨论后,于1999年11月8日交付班级大会表决并通过。随后,执行机关班委会、监督机关班级法庭也通过竞选产生。
在民主、自由、独立的环境中,在矛盾、冲突、摸索中,实验班的师生一道开启了班级运行的新时代,民主、平等、友好、互助的师生关系在磕磕绊绊中不期而至!
痛苦的价值
蚕儿从蛹到蝶的蜕变必然要经历痛苦挣扎的过程,它必须去面对,必须去承担,剪开蚕茧“解救”出来的蛹,通常死去而难以化蝶,这就是痛苦的价值。而我们的孩子缺乏的就是痛苦的体验。
孩子求学的过程好比“爬山”,考试和功课好比必需的营养,本来孩子很喜欢爬山,可是家长和老师们为了保证他们爬上山,不断地给他们补充食品、饮料和衣物,沉重的负担使孩子对爬山深感厌恶。这时候,家长和教师看着孩子爬山的样子提心吊胆,生怕闪失,就千叮咛万嘱咐,甚至一路相随……
多么可怕!家长、教师给了他们太多的爱和关怀,可是,他们最缺乏的“痛苦”和他们内心需要释放的痛苦,家长和教师却都忽略了。
正是理解和重视了痛苦的价值,作者充分利用实验班里自然事件的教育契机。我们可以想象,青春少年在风雨中、在烈日下、在涉及集体荣誉和利益的重大场合,心甘情愿地流泪、流汗的开心场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他知道了成绩优异而性情忧郁的女孩子的感伤,他知道了“堕落”学生的泪水,他知道了孤僻的学生无法言及的痛……还有什么比抚慰和引领人的心灵更伟大和更让人幸福的事情吗?
“体验痛苦吧!让学生学着吃苦,也学着释放学生的苦。”作者在书中呼吁。
开设“求知课”
创造是生命最深的秘密,创造是一种精神、一种热情、一种激情;创造能力是国际视野、多元个性、多门语言、求异思维、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的结晶;大胆假设、质疑权威是创造的实质;思想、语言和行动是创造的工具。作为学校教师,我们的责任是让学生永远记住: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世界。
自然,徐平力期望实验班“准社会”实现他的教育理想,使学校教育恰到好处地发挥“酵母”的作用。于是,他提出,砍掉两节语文课,改为“求知”课,并成立了专门的“求知课”课题组、编写了教材(《无限风光在险峰》)和讲课提纲。在“求知课”的公开课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后,作者对创造的认识又升华为一种精神而不是一门课程:“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求知课”提供给学生的就是回忆、精神、理念和意识,既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
但是,“求知课”巨大的工作量影响了实验班的其他活动甚至统一的考试。因为实验班应该在现实的环境中成长,不能搞特殊。于是,在每所学校都弥漫着的“考试战”的硝烟中,实验班的师生又开始探索新的以“夯实基础”为本的教学方式……
需要整体的教育行动
如果说本书中所记述的诸如组建实验班、取消班主任、制定班级基本法、启动班级法庭等等,是以外在的管理形式的话,那么教师以导师的身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以朋友的态度和穿着怪异、只喝包装水的新新人类探讨爱情和同居的关系……等等,就是在以一种内在的方式向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想趋近。
然而,实验班毕竟是实验班,实验期限只有两年。在离开实验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作者甚至有一种失败来临之前的悲伤欲绝的感觉。“自己满腔热情建立素质教育实验班,就好像一个孤僻而又多情的家伙,在网上忘我地构建虚幻的社会。难道真要应了那句话:“一项事业往往以理想主义开始,以英雄主义实践,以实用主义结束?”
素质教育的改革实验不是个人行动,必然牵扯各个方面因素,是一种整体行动。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素质教育”,需要整体的教育行动,即教育体制改革。在《素质教育实验纪实》的最后,作者说:“我渴望更多的同仁和我一起加入到教育实验的行动之中,更渴望我们的行动能够给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帮助!”
(《素质教育实验纪实》徐平力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