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解读“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
2003-08-05    记者 陈晓蓓

字体大小:

  为把“非典”疫情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为了配合教育部开设的“空中课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于5月4日提前开通试运行,对因“非典”放假在家的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了解,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和网络展示载体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开通试运行,掀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新篇章。

  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本报记者日前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意义、使用、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

  【背景】

  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明确将“教育信息化”确定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并指出教育资源建设是重点。2000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讲话,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信息技术教育则是实现基础教育内涵提升的重要途径、手段和内容。适应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对于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均衡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0年2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建设项目正式立项。

  “资源库”建设:标准是基础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库怎么搞?是当时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集合一批专家,组织一个班子,依靠一个机构,直切主题,直接动手开发教学资源?”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颇为感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机制和定位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项目建设的关键,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论证,最终基本确定了“资源库”项目建设的定位原则和基本思路:“标准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重点、教学应用是目的、平台建设是保障。重视机制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库”形态:网络平台共建共享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不同单位开发的各种版本的“资源库”,但非议也似乎越来越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项目建设伊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并非是按照传统概念上的资源存在和集结方式重新开发构建一个“资源库”,而是一个虚拟概念上的网络资源存在和集结形态,它的基础是以建立资源认证制度为主要形式的网络化资源仓库。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为资源集结形态,搭建一个“平台”,广泛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评价和认证,把优质教学资源展现和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校和师生。

  建立有效的资源认证制度,可以保障教学资源的整合质量,保障教学资源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所以,认证制度的直接目的是为中小学服务,引导中小学选择更好的资源。对不同来源、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资源,按照相关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由中小学课程内容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对教育资源进行内容、水平、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审核和认证,是保证资源质量,提高资源水平,引入良性竞争机制,促进资源多样化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存在地点、权益所属并不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哪个单位或个人开发的资源软件,经过评价和认证,确定为优质教学资源后,都可以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概念。资源使用者通过“资源库”的“网络平台”实现对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站式”到达。

  “资源库”标准:检索轻松共享充分

  “为什么把资源标准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2001年,教育部面向全国征集优秀教育软件,在征集的2000多件(套)教学资源软件中,通过评审可以推荐给中小学使用的只有400多件(套)。在基本合格的资源软件中,还包括200多件中小学教师自行设计制作的课件类型软件。“如果一个行业,开发的产品有近80%不合格率,这不能不引起关注。”王晓芜说。与此同时,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大量的教学资源是按照视听技术模式研制开发并集结的,难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互动、共享的教学需求。

  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建设中,如果缺少必要和统一的基本规范,资源的检索就会杂乱,资源的共享就是空谈,中小学校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经费去买多种资源平台来调用并不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针对这一现象,“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基础性工作任务之一,是制订并形成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规范和技术标准。在教育部“信息化标准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有关专家借鉴国际上相关的技术研究成果和中小学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和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状况,把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元数据规范。

  基础教育教学元数据规范,可以对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例如数据库的开发、资源管理平台的开发,甚至于资源内容的开发,提供一个基本的、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一个元数据模型。其基本作用大致分为3个方面,即依据、搜索、共享。

  作为“依据”的作用,教育资源元数据可以为中小学校、为企业和其他机构,甚至所有创造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个人,提供一套在开发或者使用教学资源时所遵循的资源编目的规则。

  作为“搜索”的作用,元数据规则可以使创作出来的优质教学资源,有统一的定义描述和分类。中小学师生可以在浩瀚的资源中,快速地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源。

  作为“共享”的作用,只有经过标准化加工的资源,才可以更加广泛地在网络方式下,实现资源的交互和资源的共享。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资源平台,可以互操作,共享资源。

  教育部于2002年11月正式批准并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在十几年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技术教育提升;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化开始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资源类型:期盼主题类和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

  “资源库实际价值的核心还是资源的质量,包括资源的技术质量和内容质量”。分析当前我国教学资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突出的问题还是优质资源的数量比较匮乏、教学观念相对滞后、资源类型不够丰富。应用比较普遍的资源仍然是基于传统概念上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传授和演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资源。

  教学素材类资源一直是各种资源库的主体。图片、视频影像、课件、电子教案等素材类资源成为中小学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的确,素材类资源在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与信息技术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目前的资源类型十分缺乏“主题类学习资源”和“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而这二类资源正是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所在,也是人们期盼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途径。

  主题类学习资源是利用计算机通用工具软件,帮助教学资源创造者,利用素材资源,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资源。它可以随时灵活地扩展、增加、更新教学内容,也可以记录学习过程评价帮助实施教学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这是传统媒介载体资源难以实现的优势。

  在国外,主题学习类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得到充分的运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这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促进课程改革。从实践效果看,主题类学习资源对改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有很好的作用。

  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进度,围绕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是系列化、系统性的资源。以往比较普遍地采用传统的视频(电视)技术制作这类课程资源,例如课堂实录、名师课堂等。但利用视听技术制作的网络课程,难以形成资源系列化、资源多样化,更难以随时灵活地更新、扩展,传统的视听教育技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

  “资源库”使用:三种模式各尽所能

  资源能否得到有效使用,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大资源的使用范围,关键要解决资源的传输问题。资源传输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是当前制约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传递优质资源信息,为资源提供者、资源审核者、资源使用者提供资源服务,建立网络平台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网络化展现方式,它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突出了资源传输和应用服务作用,将有效的资源信息向社会传播;为资源需求者提供便捷检索的认证资源;将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资源使用者。

  在资源使用的过程中,“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以建立权威性认证制度为核心,“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平台”则以建立资源服务体制为核心。“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中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是体现国家意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保障实施手段。“资源库”认证资源后,通过“资源网”建立下面3种模式进行传输: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互联网络版(NET/P):适用于互联窄带网络环境。通过网站平台可以得到被认证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范围的一部分教育教学资源本体和所有资源编目信息。因此,互联网络版实际上是一个资源搜索引擎,广泛推荐资源和搜索资源。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卫星数据广播版(IP/P):资源标准与NET版数据库结构一致,更多地集合视频流媒体类资源和可直接支持教学需要的各类资源本体,通过卫星数据传播方式直接传播到中小学校园。尤其是对于外部互联网络环境不好的学校,可以在学校内形成INTRANET模式的资源环境,并自动更新资源内容。卫星数据广播便于在中小学内部尽快实现信息化和满足课堂教学使用,在实时交互功能受到一些条件限制的中小学,用简易的局域网络(INTRANET)组织学习和实现交互。广域环境的交互可根据情况依靠窄带互联网络,为外部网络环境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搭建一个资源应用和传播的平台,把很多已开发的资源,适合于网络环境的图片、动画、文稿等资源本体集合并迅速广泛地传播给广大中小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中小学校使用。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宽带网络版(BAND/P):完整地传输认证的各类资源本体和资源信息(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学有很好效果的视频资源),并完整实现实时交互。有完美的网络化功能的支撑,网络课程类学习资源的应用得以完整地实现。在部分有宽带网络条件的中小学实现高标准的教育信息化。

  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刚刚呈现出初步轮廓,资源网平台也还处在以功能实验为主阶段,中小学资源建设任重道远,它期待全国资源建设者和广大中小学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共同努力。

  【资料】

  2002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各地普遍加大“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力度,促进了各地中小学教育信息设施的建设。

  截至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584万台,比2001年增长59%,平均数字达到了每35名学生一台。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仍继续领先,例如在上海市的中小学校中,每8名高中生、每10名初中生和每15名小学生可以拥有一台电脑。

  截至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已初步建成的中小学校园网26000个,比2001年增长143%。在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大城市,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初见规模。上海的教育城域网已经覆盖了80%以上的中小学;北京的教育城域网主干初步建成并正在向郊县延伸发展;广东、天津等省市和一些东部和中部的中等规模城市地区,利用社会电信网络资源,结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以光缆方式使多数中小学实现连接。

  在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的进程中,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安排了3.6亿元专门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这些地区的一些城市和重点扶持的乡镇可以通过卫星数据广播方式接收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
· 王湛:基础教育优先发展不能动摇
· 芬兰:提高全民族基础教育整体素质
· 基础教育重点导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内容
· 江西今年着力抓好基础教育五项工程建设
· 海南确定六大工程 争建基础教育强省
· 海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示
·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成果发布
·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研究试验见效
· 辽宁基础教育资源网正式开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