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上海将建现代化寄宿制高中
2003-09-05    

字体大小:

  上海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作为全市高中建设的领头羊,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发展成为全市改革和教育实验的中心、教育家和名教师培养的摇篮。据市教委负责人昨天向前往视察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介绍,在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的带动下,本市目前已经有20所市重点高中达到了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标准,市、区两级重点高中的在校生数,已经达到了全市教育系统举办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的60.66%。

    建设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是拓展教育发展空间、盘活和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解决高中入学高峰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市建设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规划始于1996年,其基本思路是引导原有的优质重点高中通过扩建、迁建与其他教育资源整合等方式,扩大办学规模,更新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为学校实现教育创新提供可能,同时通过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队伍,高起点建设一批新校,赢得群众的欢迎和认可。11所寄宿制高中建成后共新增校园面积约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52.8万平方米,招生规模总计453个班,目前在校生约2.1万人,预计到2005年可容纳高中生2.8万人。

    据悉,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本市高中入学矛盾,有效满足了本市居民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据统计,2003年本市初中毕业生高中就学录取率达到了98.32%,其中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首次突破50%,达到53%,全面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年招生数从1992年的3.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9.87万人,年招生规模增长了2.42倍,在校生数从1992年的10.6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5.08万人,增长了2.37倍。

    建设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举措,推动了以扩大优质资源为标志的新一轮上海高中教育的发展。据介绍,随着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建设先发优势和辐射效应日渐凸现,带动了本市新一轮高中教育的发展。各区县政府在不占用正常教育经费的前提下,增加财政拨款,扩建或改建现有高中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其中浦东新区拨款改建华东师大二附中,黄浦区投资1亿元扩建了大同中学,普陀区以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标准拨款扩建曹杨二中,宝山区自行投资3亿元新建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等。目前本市的市重点高中中已有60%达到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标准,与此同时,虹口区华东师大一附中、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卢湾区向明中学等一批传统老校和优秀名校,正在或将列入易地改建和扩建。

    目前,本市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正以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和实践着现代学校制度,其中包括充分体现现代化寄宿制高中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的时空优势和教学资源,构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更多地与境外品牌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引进资源、人才和技术,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以教育教学科研和改革实验推动学校主动发展;注重把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面向社区和全体学生开放,创建学校体育运动特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上海全面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 宁夏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 山东力争八年内普及高中教育
· 发展高中教育 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
· 北京公布首批示范高中
· 烟台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高位攀升
· 北京优质高中招生人数已占普高招生总量55%
· 天津市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建设国内一流学校
· 李岚清:加快高中发展与建设
· 昆明官渡区2亿元打造强势高中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