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城市,他们的子女有的随行,但更多的留在农村。这些孩子虽有爷爷奶奶或亲戚照料,然而他们的成长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编者按:很长一段时间,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在讨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决与父母一起流动的孩子在城里上学的问题。而对于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却鲜有人予以足够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农村的子女的总数要远远大于流动到城里的孩子的数量。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猴年春节,在农村老家听邻居一对六旬老人诉苦:三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把四个孩子丢给他们照看,而他们年迈体弱,还要忙地里的活儿,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管教孙子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老人们只能保证孩子们吃饱穿暖,至于学习成绩、心理性格等方面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农村已有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我所处的鄂东小县早在15年前就有农民进城打工,至今这里的农民真正携带子女背井离乡在打工的地方上学的还是凤毛麟角。因为撇开在城里上学的高费用和有关歧视问题不说,农民工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的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打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
总的说来,农民外出务工经商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现象。有些地方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四川省农调队去年2月对达县等地区的调查发现,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3岁到71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40%,往往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在四川达县抽样调查的1184名打工者子女中,有47%的学习成绩较差,41%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
学习成绩还仅仅是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留守”子女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我的两位亲戚今年春节开着小轿车从广东回农村老家过年。他们在外奋斗两年,钱是没少挣,但却落下一块心病:他们归来发现读高一的儿子在这两年里性格和追求完全变了。大年初三凌晨两点夫妇俩还得开着车到县城的网吧到处寻找迷恋上网络游戏的儿子。
实际上,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老人对孙子辈的过分溺爱、娇惯,部分小孩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学,甚者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孩子的教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令人兴奋的举措。而解决“留守”在农村的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样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在农村儿童集中地区举办幼儿园,聘请专业的幼儿老师代替爷爷奶奶陪伴儿童度过童年;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我们呼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这一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