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国际禁毒日。今年国际禁毒日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低龄化趋势明显,以青少年为消费主体,以追求刺激为目的的合成毒品滥用问题发展很快。

6月25日,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警员向皇姑区黄河小学学生讲解毒品的危害性。新华社发(蔡冰摄)
相对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鸦片、海洛因的传统麻醉毒品而言,合成毒品是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近二十年来,多在娱乐场所出现滥用,又被称为“新型毒品”或“俱乐部毒品”。
面对合成毒品犯罪,我们怎么办?
合成毒品犯罪日渐突出
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共破获制造合成毒品案件529起,同比上升20%;内地除甘肃、西藏外的29个省、市、区均查获制毒案件。全年共破获冰毒(片剂)犯罪案件4.15万起、氯胺酮犯罪案件6255起,同比分别上升25.8%、14.8%,全国22个省(区、市)冰毒(片剂)缴获总量均超过海洛因缴获总量。
与此对应的,合成毒品吸食滥用人群低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发现58.7万人滥用合成毒品,占全国吸毒人员总数的32.7%;全国新增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4.6万名,同比上升22.7%。在新发现登记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4.9%。
“近年来,我国合成毒品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总体呈现入境、非法制造和消费人群全面增多的态势。”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制造冰毒、氯胺酮等合成毒品犯罪逐步向小规模、分段式加工转变。制毒分子利用互联网等平台交易和传播制毒经验,制毒方法不断翻新,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境外,周边毒源地国家特别是“金三角”地区的合成毒品通过陆路、水路、航空渠道等方式不断向国内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