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减少了37.08%,小学数量却减少了52.1%,降幅是在校生人数的1.4倍
□过度撤并校导致上学距离增加、辍学率上升、农村家庭教育负担加重等问题。受到这一政策不利影响的主要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弱势人群
□改变取消农村学校、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推进方式应更富弹性,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参照执行
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报告《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10余年的效果进行了评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终于2012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根据报告,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也就是说,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过度撤并校还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负面效应。
撤并结果
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63所
10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2000—2010年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减少了37.08%,小学数量却减少了52.1%。10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63所。农村教学点数量从2000年的178060个锐减到2010年的66941个,减幅达到62.41%,平均每年减少11112个教学点。
在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小学的撤并强度、集中化程度比初中大得多,部分原因是初中原本较多分布在县城和乡镇。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分散的村小和教学点。因而,农村小学生是受这一政策影响最大、最值得关注的利益主体。
平原地貌的地区撤点并校更为严重。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2年对县市教育局长的调查,38.5%的市县所辖乡镇中心小学已很少或没有教学点;25.9%的市县所辖乡镇已很少或没有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