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南京中小学幼儿园拟装无盲区监控 方便门卫报警
2014-10-15    人民网-扬子晚报

字体大小:

  今后,南京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有望进入“视频监控”,让学生更安全!记者10月14日从南京市教育部门获悉,《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视频监控系统配置要求(试行)》新鲜出台。据了解,南京一些学校已经安装了视频监控,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调研之中,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让更多校园里装上“视频警卫”。

  学校大门口 需全天无盲区监控

  据了解,学校视频监控系统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监控要求,一共分为三类监控区域:一类监控区域,指防止外来入侵及容易造成群体性伤害事件的区域。包括:学校大门外一定区域(指学生上下学时段,校门外人员密集集中的区域);学校大门口及其他与外界进出辅门;学校周界内侧区域;各单体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学生宿舍楼(区)的出入口;食堂后场出入口、切配间、储藏室、操作间、备餐间;易燃易爆、危化品实验室及其储藏室出入口;

  二类监控区域,指师生活动集中,容易造成意外伤害事故的区域。包括:室内体育馆;室外体育场及学生集中活动区域;各建筑物内主要通道;图书馆和报告厅、多功能教室等出入口;食堂就餐区;地下停车库出入口、电梯轿厢;

  三类监控区域,指学校重要设施设备、控制中心及其它需要监控的区域。包括:贵重物品存放处(财务室)、网络中心、视频监控中心(室)、消防控制室等;水、电、气、热、消防、监控等设备控制间出入口;

  据悉,一类监控区域要实现24小时全天候无盲区监控,二类监控区域要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控。一、二类监控区域的监控图像要能清楚识别进出人员的面部和体貌特征、活动情况及进出车辆的车牌号。三类监控区域要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实施监控。

  门卫室 报警装置要与接警中心联网

  据悉,学校门卫室(传达室)、宿舍值班室、食堂值班室应设置入侵和紧急报警装置,并与监控系统联动,门卫室紧急报警装置应与属地接警中心联网。学校周界内侧应使用联动报警功能的摄像机,有入侵即可触发声光报警,并即时抓拍图像实时传送至门卫室。

  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分区域设置视频图像监视终端,学校大门外、大门口、周界内侧及各单体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等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应传送至门卫室,并保证24小时有人值守;食堂区域视频监控图像应传送至食堂值班室;宿舍区域监控图像应传送至宿舍值班室。学校应设置专门的视频监控中心(室),视频监控图像应传送至监控中心(室),且能够与上级监控中心联网。

  视频监控图像 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

  据了解,视频监控图像实时记录并保存,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视频监控系统内部电路应有防浪涌保护设计,外部设施应达到防雷要求。学校要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负责视频监控系统的日常运转及视频监控录像的正常记录保存。应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维修保养的管理制度,要定期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维修保养,并留存相应的维保记录。学校应建立视频监控图像保密和使用管理制度,实行监控图像分级使用和查阅登记制度。

  校(园)长和分管校(园)长具有视频监控图像的最高管理权限,其他用户根据相关规定调阅、查看、使用图像,学校应保留监控图像调阅、查看记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3年四川高考禁止学生穿校服进场
· 太原小店区投资306万建校园联网视频监控系统
· 山西启动校园联网视频监控系统 确保校园安全
· Nexsan视频监控存储解决方案
· 深圳试点联通校园视频监控
· 视频监控系统纳入安全管理的五个必须
· 宝德视频监控中心IP存储系统解决方案
· 包钢视频监控NAS方案 目标全自动生产
· 监控管理平台:突显“软实力”的价值
· 视频监控的网络多媒体时代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