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山东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
2016-05-26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教育部首次在京外召开现场新闻发布会解读地方教改新政

山东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

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

  本报济南5月25日讯(记者 魏海政 刘博智)“教育部在北京之外召开现场新闻发布会,重点推出一项地方教育改革新政,这还是第一次。”在教育部5月25日于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说。本次新闻发布会重点解读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推出该省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实施体系。

  “近年来,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还存在各学段德育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课程内容重复倒置,层次性和完整性不足,内容抽象化,与学生实际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说。

  对此,山东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学科特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个序列,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力求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据左敏介绍,《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包括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纲要四部分,其中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包括14个学科。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外,每个指导纲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的主要思路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一体化设计小学、初中、高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4门德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

  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是挖掘提炼语文、数学、外语等14门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课程属性,归纳每门课程的育人目标、德育范畴、突出课程的育人特点,强调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德育的有效契合,强化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全科育人的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依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突出齐鲁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格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高尚情操,实现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进行了系列化设计,归纳了12个类型的活动形式,强化实践活动在学校德育方面的重要载体作用,发挥实践活动在拓展德育空间、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等方面独特的优势。

  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山东将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倾斜,保持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加强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质量。

  “我们力求建立和完善德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实施上,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协调融合,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增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和‘育’的相互融合,体现‘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左敏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 中小学德育工作纪实:创新带来不竭的活力
·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 刘延东致信
· 教育部:各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
· 打破德育"千人一面" "对症下药"学生入耳入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