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教育消费不理性 59.4%受访者认为孩子参加的培训班过多
2017-08-30  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原题为:《教育消费不理性 59.9%受访者认为商家宣传强化了社会焦虑》)

  近日,一篇题为《月薪3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某位做企业高管的母亲在文中算了一笔账,孩子仅一个暑假参加的游学、各类培训班等费用就超过3万元。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些人感叹“养孩不易”,也有不少人觉得,当下父母的教育消费不够理性。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48.3%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父母的教育消费不理性。59.9%的受访者觉得导致教育消费不理性的原因是培训机构、商家的宣传强化了社会上的焦虑情绪。62.8%的受访者心中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8.2%,80后占54.8%,70后占20.1%,60后占5.4%。81.5%的受访者是孩子家长,18.5%的受访者不是。

  59.4%受访者认为孩子参加了过多兴趣班、辅导班

  “周六上午学奥数,下午学古筝,晚上还有英语一对一课程……”在北京工作的80后薛雪迎谈起小外甥的周末安排,直言“他比成年人还忙”。“我姐姐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课内的学习要拔尖,课外的特长也需要培养”。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二的陈泽涛身边也有父母十分在意子女的教育投资。“我妈单位的一个同事,花两万多元钱给孩子报了‘美国名校体验行’的夏令营。一共12天时间,主要是到美国一些常青藤名校进行参观。”陈泽涛并不看好这次“投资”,“两万元是妈妈近4个月的工资,而孩子才只是初中二年级,这次夏令营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调查中,48.3%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父母的教育消费不理性,其中8.1%的人认为非常不理性。也有44.0%的受访者认为理性。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表示,重视教育长期以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近几年来较为突出的“教育消费不理性”问题,和当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期待逐渐提升等因素有关。“家长教育消费的不理性,其实是更长远地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开始了早期准备”。

  父母教育消费不理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数据表明,59.4%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参加了过多兴趣班、辅导班。其他方面还有:昂贵的夏令营、冬令营(55.8%),为读好学校而交巨额“借读费”(50.8%),请一对一家教(39.2%),给孩子购买高端学习用具(33.3%),送孩子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33.0%),送孩子出国游学、留学(30.8%),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愿望”(24.9%),给孩子购买各类书籍、辅导资料(21.2%)和购买在线课程(13.9%)等。

  史静寰认为,在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的情况下,针对孩子某一方面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补习是必要的,“但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强迫孩子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就失去了补习的意义”。

  本次调查中,65.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消费更多是父母一厢情愿。17.8%的受访者认为是孩子主动要求,17.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59.9%受访者认为培训机构、商家等的宣传强化了社会焦虑情绪

  “就拿大学的自主招生来说,基本上只有在各种全国奥赛中拿过奖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薛雪迎觉得,家长为孩子“疯狂”报班,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竞争对人才要求的标准确实提升了。

  在陕西西安做行政工作的70后沈媛是一名高二孩子的妈妈,从孩子上小学起,沈媛先后给他报过英语辅导班、写作培训班、吉他特长班,和小升初、初升高时的预科班,参加过两次夏令营,还购买过复读机、点读机、电子词典等新式学习用具。“基本上只要孩子的要求是正当的,我们都会满足。其实也没想太多,就是别的孩子有的东西,也不想让自家孩子少了。”

  对于导致教育消费不理性的原因,59.9%的受访者认为是培训机构、商家等的宣传强化了社会上的焦虑情绪;57.0%的受访者认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人不得不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更多;52.1%的受访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无法引导家长理性对待教育;51.0%的受访者认为这源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情绪;32.5%的受访者认为是成年人之间的攀比心理;29.2%的受访者觉得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投资,满足的其实是家长的一种心理需要。”史静寰认为,很多家长是根据自己盲目的理解去规划孩子的人生道路。

  史静寰还表示,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也会对家长的教育消费观念产生影响。“我们对于‘高考状元’‘分数决定命运’等话题的宣传,对于一些‘出人头地’故事的格外关注,会使社会心理层面形成一种追捧标杆而忽略平凡的心态,也使得家长们的教育消费变得不够理性”。

  在进行教育消费时,70.1%的受访者会考虑是否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利,孩子是否感兴趣(58.4%)、自身经济实力(53.1%)、身边其他父母的选择(32.3%)和性价比(23.5%)也是考虑因素。

  62.8%受访者心中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

  调查中,62.4%的受访者不认同“花钱越多教育质量越好”,31.3%的受访者对此比较认同,6.3%的受访者非常认同。

  “我觉得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共同成长。”陈泽涛认为,平等的亲子关系更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薛雪迎则认为,成功的教育应当是陪伴和言传身教。“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首先做到”。

  62.8%的受访者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51.3%的受访者认为让孩子和优秀的同龄人在一起很重要;47.3%的受访者看重父母的言传身教;45.0%的受访者觉得应在旅行和阅读中开阔眼界。

  其他还有:遵从孩子自身意愿(34.1%),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0.6%),着重发展某一项特长(19.4%),一对一地制定符合孩子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18.8%)。

  “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资质和能力的管理,要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筹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社会氛围。”史静寰说。

  “家长本身也需要教育和引导。”对于家长,史静寰建议,一是要意识到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二是不应把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强加到孩子身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到孩子的兴趣。“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但绝不是强制和替代”。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消费20年投诉盘点 全民“报班”乱象揭秘
· 教育培训投诉频发 消费者需实地考察理性消费
· 寒假未到班已报 五花八门培训班持续走热
· 一天6个多小时“泡”培训班 谁抢走了孩子的暑假?
· 五年级女孩一天上三培训班 寒假休息不足一周
· 北京严禁中学以各种名义组织“小升初”培训班
· 家长“一掷万金”狂报班 孩子赶场成“班奴”
· 四类型暑期学生生活调查: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 国学班广告肆虐街头充斥网络 别把国学当"羊头"
· 高中生社会实践多成"盖章族" 与培训班抢时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