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专题 > 关注教育公平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11-08-22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河北邯郸,一座以3000年悠久历史闻名于世的古城,如今又有了一张新的靓丽“名片”——“无择校”城市。前几年,邯郸市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同时“择校热”仍很盛行,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名校”就读,引起人们对教育不公的强烈关注。面对这一难题,邯郸通过联盟校、兼并校、设分校等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择校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邯郸的探索,为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上好学提供了有益启示。

  2009年11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们同顶一片蓝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工程。

  相关资讯:四措施实现教育公平 专家:解决择校热有三方案

  >>>>更多教育资讯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学总规模达3105万人,居世界首位。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实现“有学上”公平问题仍突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201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80%;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2010年毛入学率达26。5%,进入大众化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2010年资助学生1。8亿人,资助经费510亿元。教育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度解读

  入学率

  入学率,是指全国适龄学生入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某一级入学率=某一级教育在校生数/全国相应学龄人口总数×100%,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可分为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前者是指公式中计算分子在校生数时,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大小,后者则要考虑在校生的年龄大小,只计算与分母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人数。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不论是很多家长头疼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不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那么,教育不公原因何在呢?

  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目前,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
· 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上表示: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视频会议研讨全球疫情下的教育公平话题,中国分享经验
· 为教育公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 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 教育公平,不容金钱破坏
· 教育怎样让人民更满意?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李志民:依法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关键词“公平”
·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专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