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考试评价:多元改革期待“破冰”
2005-11-16    

字体大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路上,无论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诟病,还是对功利主义人才观的反动,拨开纠结丛生的线索,最终的矛头往往都会指向以考试评价制度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制度。在关乎素质教育实施的诸多因素中,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无疑是关键性的,但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考试评价制度该不该改?该怎样改?面对这样的疑问,总有着不同的回答。似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每一步前行,都将是一次艰难的“破冰”之旅。

 

【来自专家的声音】

高考改革不该因噎废食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展画

  对现行高考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有风险、有曲折甚至有反复,但倘若因之而徘徊、犹豫、却步甚至因噎废食,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中国教育报》新近刊发的一项对全国30个省份246位地县教育局长的调查显示,高达78.33%的局长认为,推进素质教育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改革现行考试评价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有74.38%的局长认为,在现有考试评价体系下推进素质教育,理论上可行,但操作难度很大,其中有五分之一的局长甚至认为根本行不通。

  肇始并完善于精英教育时代的高考制度,其机制是淘汰性,其本质是趋同性。这种以“寻求适合教育的学生”为理念架构的制度,与大众化教育时代“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的主旨南辕北辙,显然无法适应全民教育时代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要求。在这种制度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情趣爱好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展示,都受到极大的挤压。趋同性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衍生了以高考为本位的学校教育运作体系,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内容和统一的评价,不仅成为教育工作者难于逾越的“雷池”,也成为学生成长的障碍。无怪乎我们的基层教育管理者提出改革现行考试评价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应该看到,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进素质教育后,作为一项重大举措,各地首先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全面实行就近入学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然而,在高考制度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中考制度改革方面,或多或少存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现象。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对高考改革的认识上,而是在思路上存在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当前,一种“主流声音”认为,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诚信体制和公民诚信度还很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不能取消,甚至也不能有实质性的改革,以确保招生考试的“公正性”。其实,这种“构建诚信体系”在先、“改革高考制度”步后的逻辑,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虚幻的逻辑关系,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诚信体系建设是一种制度建设,并不能杜绝个体的不诚信行为,就如同完善的法律制度不能杜绝犯罪行为一样。因此,指望诚信社会的形成能杜绝招生中的“不公正”现象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们用“满腹狐疑”的心态去建设诚信社会,最终也很难建立起坦诚相待的真正的“诚信社会”。

  毋庸置疑,对现行高考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有风险、有曲折甚至有反复,对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倘若因之而徘徊、犹豫、却步甚至因噎废食,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改革必然要伴随一定的“阵痛”,但阵痛之后会有“新生”。在这里,经济改革的成功之路能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不是认识上的障碍,也不是操作方法上的障碍,而是体制上的障碍。在体制性的障碍中,最显性的障碍是现行高考制度,因为这种制度在理念上、内容上、方式上与素质教育有很大差距。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突破现行高考制度这一瓶颈,努力拓展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多元空间,重新打造顺应全民教育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新模式,通过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人力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中考“指挥棒”应指向素质教育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贺斌

  中考是把双刃剑,如果借助“指挥棒”的作用,导向素质教育,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中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走向。这一现实影响着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观,也左右着教师和校长的行动:跟着考试“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考多难就教多难。

  应该说,虽然目前我国的中考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一些地区仍存在中考“指挥棒”肢解课程方案,扭曲教学方式,偏离素质教育的情况。那么中考这个“指挥棒”到底该指向哪里?从一些地区中考中存在的现象来看,中考的科目设置是部分学科,于是语数英等考试权重较高的科目,有的学校周课时高达10余节;而“非考试科目”则成了徒有虚名的“课表课程”,造成学生结构性的知识能力缺失甚至群体偏科。同时,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考试形式,忽视了对实验及设计能力的考查,实验课就成了“黑板上演示”、“试卷上实验”。考试题目“青睐”知识点和解题技能,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则成了教学的“基本方式”。跟着“指挥棒”,家长和教师形成了“合力”:幼儿园就学加减乘除,小学生要分快班慢班……家长眼中的“高素质”与“全面发展”渐行渐远。

  人们总是习惯将这些问题归咎于考试,其实中考是把双刃剑,如果借助“指挥棒”的作用,导向素质教育,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惊喜。教育部提出的“一个改变和三个突破”的中考改革任务应是各地中考改革遵循的指导原则,即“改革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要求把学业考试的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共同作为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通过包括配额推荐、保送直升、个性展示、高中加试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真正把中考“指挥棒”导向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助力器”。

  要用好中考这个“指挥棒”,使之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助力器”,首先要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让中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必须打破以部分学科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关注综合素质和发展性目标,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为了引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要关注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要构建一个侧重发展、侧重综合、侧重过程、关注质性评价和多元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性的考试评价体系。

  实际上,近些年来,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围绕素质教育的推进及新课程的实施,在招生考试制度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这些有益的思考、积极的探索以及成功的实践,都为我们改革中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助力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从综合评价录取、等级呈现成绩、拓展考查范围,到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再到改革考试内容等等,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为了打破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有些早在2002年、2003年高中招生考试中,就采用了等级表达成绩;之后,绝大多数实验区纷纷效法。2005年,山西临汾市作为全国的中考改革实验区,在全市实行了综合素质结果硬挂钩:全市7万名考生中就有170多名学生因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不达标,未能进入优质资源学校。这一举措的效果对不少学校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

 

【观察】考试制度改革是素质教育推进的原动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黄永军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和推广,而今“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小的难度。问题的关键在于至今没有形成与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尤其是相关考试制度改革还不到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职称外语考试12月1日开始报名
· 四六级考试平稳结束 涉嫌作弊事件将严查
· 郑州大学尝试诚信考试:58人考场无人监考
· 哈尔滨高校惊现反屏蔽反探测狗 作弊耳机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