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 各地措施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益实践――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
2001-08-27    山西省教育厅

字体大小:

  【摘要】三年来,山西省在新高中课程试验中抓了十个方面的工作。新高中课程方案根据教育方针确定了培养目标;建立了学科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提出了中央、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构想;课程内容增加了弹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办学模式的教学需要;新大纲、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把握了基础性,体现了先进性,加强了实用性。

  【关键词】山西省高中新课程试验总结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良好的毕业生,原国家教委制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由我省和江西省、天津市自1997年秋季开始进行试验。

  一、明确任务目标,抓住发展机遇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对新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探索和总结组织新课程方案的有效办法和管理经验。根据国家教委的安排,我省决定在试验中要注意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研究都纳入试验方案,在试验中认真进行研究探索,力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够体现当代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兴办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的目的。通过试验,力求在全省初步建立起与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模式相适应,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多规格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多种办学模式并存、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高中教育新格局。

  通过试验,要力求达到出成果、出质量、出人才的总体目标。

  二、深入调研,明确思路,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从接受任务着手准备开始,省教委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两个结合、落实三个保证、狠抓四个环节。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以全面落实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两个结合是课程改革、科研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典型示范和面上指导相结合;落实三个保证就是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与教学条件三方面提供保证。狠抓四个环节是抓住规划、实施、评估和总结四个环节。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省和地市协调运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管理指导,提供组织保证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是一项整体性、大规模的行动研究,加强领导,组织落实,行政干预,协调控制,是搞好试教的前提。要搞好试验,必须把试验决策、运行、督促、协调、指导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根据原国家教委基教司的要求,省、地(市)、校分别成立了试验领导组和指导组。

  在工作步骤上,我们首先是主动争取省政府的支持,使之成为政府行为。根据分管省长的意见,省里成立了由省政府副秘书长任组长的试验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教委普教处)和指导组(设在省教研室)。办公室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督导检查,激励引导,保证投入和试验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指导组的职责是:负责试验的业务指导,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组建骨干试验队伍;设计试验方案,确定试验课题和指导试验方案;提炼总结试验经验,及时提出成果推广意见等。指导组下设各学科试验工作指导小组,对各科大纲、教材和教学试验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以及组织对教材、教学进行评价。指导组下面又建立了各学科教学指导小组,以加强对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具体指导。两个办事机构,密切配合,协调同步,具体负责试验的日常事务工作,指导各地和学校做好试验的各项工作。各地市和学校也都按省里的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指导组。

  省领导组还建立了例会制度,每月末周六召集有关部门的同志利用假日开会,了解情况,研究问题,部署工作。为了保证试验工作的顺利实施,试验每阶段的重要部署均以文件形式下发,经常召开试验工作会,定期召开阶段性总结会、经验交流会,建立试验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制度,组织推动课题成果鉴定和推广等。随着工作的推进,还建立了试验督导评估机制��组建了全省高中课改视导网,聘请从一线退下来的富有经验的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专家和校长、特级教师等担任视导员,负责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通报、指导工作。

  (二)层层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宣传,层层发动,明确试验的任务和目标,是试验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

  课程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新课程方案的文件和有关领导讲话,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育人方式观和教育历程观。尤其是树立课程观念��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社会。为了保证新课程方案的完整执行,我们还要求树立执法意识和道德意识,为试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明确任务目标、促进观念转变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省教委在1997年6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同时向省人大、省政协、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汇报,并通过省新闻单位进行了宣传,争取新闻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之后,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电话会议,在此前后,省教委主要领导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抓好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组织人员撰写文章,利用报纸、期刊、广播进行了宣传。

  (三)制定实施方案,保证完整执行

  为了真正做到认真试验,完整执行,真实反映,完成好试验任务,真正实现出质量、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推动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在搞好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的基础上,省课改领导组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都要对试验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制定试验规划或方案。

  试验正式启动之前,根据新课程方案提出的要求,省教委制定并经省政府同意下达了《进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的意见》,同时还制定下发了关于科研工作、毕业会考、任意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指导纲要等6个文件。各学科指导小组也制定了本学科三年的“试验方案”。各地市和学校都结合本地、本校的情况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或计划。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试验方案,保证新课程方案落到处。

  (四)精心组织安排,做好业务培训工作

  没有校长、教师的充分理解和参与,搞好试验是不可能的。全方位地做好培训工作,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是搞好试验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始终把它摆在突出位置紧抓不放。试验伊始,省教委便对教师提出了“不培训不得上岗”的要求。自1996年12月以来,省教委先后组织对高中校长、教导主任和起始年级全体教师就课程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连续三年省一级的全员培训。培训涉及课程理论、科研工作以及所有学科类课程和学校课程(活动类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专家讲课程改革的理论,人教社专家介绍大纲及教材编写意图,本省教研员和学科指导组成员进行教材章节单元、重点难点的分析并提出教学处理的建议,优秀教师录像课研讨以及咨询答疑。培训结束前要求参训教师写出心得体会然后领取培训合格证,有些学科如体育还对教师进行培训技能测试。

  根据要求,省级培训之后,地市和学校又结合教研活动,组织集体备课,进一步开展了培训研讨,加深了对新课程方案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新大纲和教材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对于因故未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和新分配的教师,各地按要求利用开展教研活动、看录像、学资料、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了补课。在高一高二的试验滚动培训中,各地市做了大量的工作。

  (五)完善网络建设,促进“教”“研”结合

  在完善教研网络,搞好教研活动方面,着力抓了省地指导组、校际教研中心和学校教研组活动等几个层面的工作,注意当地学科带头人作用的发挥和教研组与年级组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发挥。有些地市的校际教研活动开展得很活跃。太原、阳泉的校际教研中心、学科指导小组基本上坚持了周周有活动,加强了教学指导。经省教委发文推广,各地市相继以不同形式组织了校际教研中心或类似的组织,开展了有效的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997年10月省高中试验阶段总结会之后,各学校学习朔州市和孝义中学、潞矿中学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组活动,注意树立教改意识,改革教学方法;坚持集体备课,提高整体水平;推广说课评课,促进“教”“研”结合;推行微格演课,加强教学基本功,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六)实行专兼结合,坚持以研促改

  试验本身是一项宏大的科研系统工程。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试验的科研任务,省教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科研工作的意见》,制定了《课题指南》,规划了14个方面200余项科研课题,制定了《管理办法》,要求切实抓好科研、以研促改,向科研要效益、要质量、要成果、要人才。

  为了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试验的科研任务,我们注意专兼结合、院校结合,培养骨干、完善结构,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建了省、地、校三级教研科研网络和包括各级行政领导、专职科研人员、高校(师范院校、系和教育学院)教师及广大普通高中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等专兼群结合的科研队伍,以形成群体合力,搞好试教科研。在试验过程中,首先要求省地两级教科研部门发挥骨干带头和组织管理作用,省科研机构和高校负责包地市进行对口指导。其次是大力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建立学校教科研处(室)。学校教科室或教研室的职责是: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科研方法,应用教育科研成果;起草制定并指导贯彻试验方案;审核课题论文,组织重点课题实施;了解试验进展情况,解决困难和问题;验收科研成果;推广经验,编辑论文报告集;收集整理、管理试验数据和教育科学信息资料。学校科研室或教研室的成员,由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兼职人员组成,可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办法进行组织。三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按照分层取样的原则,认真确定了教育部和省样本校共计60所(其中教育部样本校25所),主要负责试验数据的采集。

  广大学校和教师十分注重增强科研意识和成果意识。不少学校根据要求制定了科研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营造科研环境,建立激励机制,设立论文基金奖,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省领导组提出申报科研课题要求“人人要参与,校校有课题,地市成体系”。不少教育行政干部和学校校长带头申报课题进行研究。

  (七)实施“三优工程”,提高教学效益

  必修课课时减少是新课程方案的一个重要举措。课时减少,但内容有增有减,相对减得不多,形成了“课时少,内容多,课时紧张”的矛盾。如果因课时减少而影响了必修课的教学质量,将会对试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试验工作的名存实亡。搞好试验工作的关键之一是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益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科教学质量。试验的第一学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天津市召开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的研讨会。为了解决新课程、旧观念,新教材、老教法,课时少、任务重等问题和矛盾,省指导组要求结合认真落实省教委1996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科教学意见》文件精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课堂评价方案,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改革,构建与新课程方案相配套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为了促进“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目标的落实,我们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为主题,组织实施了“三优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优秀论文、优秀教案,征集评选,同时进行了优质课竞赛。通过三期“三优工程”,共评选了995节优质课,5070篇优秀论文和2357篇优秀教案,在全省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结会议上进行了隆重的表彰。有的优质课被推荐参加了国际会议。

  根据上述要求和三优工程的实施,各地普遍加强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少学校提出了“五化”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语言艺术化,课堂组织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师生关系融洽化。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改革,教学过程逐步得到优化:教师从“满堂灌”转向师生合作,从强调学会转向强调会学;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向主动发现,开始注重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注意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促进了教师科研意识的增强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进而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山西省面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接轨。结合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省教委又下发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教学改革是促进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接轨”、完成新课程方案试验和高考科目改革试点任务的主要保障,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1.主体性: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坚决废止“满堂灌”;要注意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2.民主性: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情感相通,思维同步,认知行为协调;在教学中废止家长式的专制管理,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

  3.开放性:要让学生走出由“四堵墙”封闭的狭隘的学校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能力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5.多样性:教育教学不能过分强调“标准化”,要鼓励独到见解,标新立异。要注意根据新课程方案对个性和多样化的要求,建立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包括多样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多样的评估标准等;要明确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6.发展性: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协调发展,防止用僵化静止的观点看待学生,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7.探究性: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8.创造性:教师要树立创造意识,创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在坚持以上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努力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按照上述原则建立新的教学常规要求和课堂标准评价体系,大力促进教学改革。学校在加强专题研究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同时,要积极促进教学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办出特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伸展的空间和制度上的保障。结合学校课程的开发,要积极推进学分制建设,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推进学校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以保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八)开发学校课程(活动、任选),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方案增加了活动类课程,同时要求开设任意选修课。这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把“两课”开齐、开足,进而开好、开出特色,省教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7年5月,我们印发了《活动课和任选课指导纲要》,要求注意师资、教材、场地、设备四配套。同时,为了解决活动课指导用书和任选课教材的燃眉之急,我们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思路:一是修订省编教材,二是从其他地区引进教材,三是鼓励学校和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自编教材。要求内容新、形式活、有层次、有特点。为了加强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育人目标,在《指导纲要》中我们指出可以将活动类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打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试验的逐步深入,在开设活动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上海等地开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经验,结合转变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不少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了调查、搞设计、做课题、写论文、开讲座等实践活动。活动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逐步走向“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向研究式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决定》和新课程方案试验的精神,以及高考改革将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内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省教委要求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开设研究型课程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可以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实现,既可以结合必修的分科课程进行专题研究,如中外文学鉴赏、艺术鉴赏、数学建模、计算机运用等;也可以结合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的发展式课程中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与研究,如将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和信息、生物、海洋、军事、通讯、能源等科技前沿技术等作为主题进行综合学习和研究;还可以在活动类课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要体现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要坚持主体活动贯穿始终,强调全过程参与,注重个体活动和集体合作的统一,学科专题和跨学科研究相结合,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通过研究和活动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专题研究和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一要解决课程的时代性问题,如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能源、环境等综合性很强的内容可逐步引入课程。二要解决课程的多重教育价值问题,既要保证双基传统的优势,又要关注学生兴趣和?岱⒄剐枨螅?瓷枰恍┫喽孕掠钡那榫常?偈寡??斫馐挛锓⒄贡浠??蹋?嘌????镜目蒲Ь?窈腿宋木?瘢?寡??哂谢嵫А⒒岱⑾帧⒒崽剿鳌⒒嶙酆戏治觥⑴卸稀⒈泶铩⒒嵩擞弥?督饩鑫侍獾哪芰ΑH??饩鲅?胺绞降ヒ坏奈侍猓?唤鲆?薪邮帐降难?埃??币?刑剿餮芯渴降难?埃?ü?秸叩挠谢?岷希?寡??竦猛暾?闹?逗脱?熬?椋??宸⒄购吞岣哐??幕?⌒匝ЯΑ⒎⒄剐匝Я?痛丛煨匝ЯΑ?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试验,艺术、劳技等薄弱学科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在师资建设方面,我省原有高中艺术教师不足100人,1997年暑期培训时达到了350人。开学后,多数学校都克服困难,初步解决了艺术、劳技教师严重匮乏等问题。

  (九)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试教质量

  为了搞好试验,省教委每年拨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和科研。试验开始就投入60万元为样本校配备了计算机和打印机。各地政府部门和学校也设法增加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少学校根据试验要求增加了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省教委教研室的教学同步网自1998年起以高中为主投入运行。网上有成套的教案和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和论文等大量教育教学信息。不少学校依托教学同步网,推行了计算机备课系统,减少了教师低水平重复劳动,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效益。不少地区和学校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始在教学中发挥显著作用。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我省高中教学中已见端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十)加强评估视导,注重总结提高

  在试验过程中,省教委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课程管理,指导中学教学。要求学校一定要落实“认真试验,真实反映,完整执行”的要求,切实按照新课程计划进行正常教学,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严禁利用节假日集体补课或上新课。要坚决杜绝乱编乱印乱订乱用高考复习资料。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督导部门和教研部门主动加强了对高中教学的督导和检查,随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和不断深入。

  为了促进试教工作的健康发展,省教委还在检查评估的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全体校长参加的培训、交流、研讨与总结表彰会。我们专门制定了试验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学校教科研处室、教研组、先进个人的评估指标体系或方案。通过层层总结评比,省教委两次先后表彰了在试验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总结表彰,强化了激励机制,促进试验工作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三年的试验工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遵循“三个面向”,贯彻“两全”方针;明确独立目标,落实素质教育;构建两类课程,坚持四个结合;实行三级管理,适应多种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社会的需要、学科的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初步实现了素质教育课程化。具体来说,新课程计划根据教育方针确定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学科与活动两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提出了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构想,增加了弹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四种不同办学模式的教学需要。新大纲一是着眼于进一步打好共同基础;二是区分层次,增加弹性,重视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分流打好不同的基础;三是各学科都注意渗透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因素;四是注意发挥高中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在教学内容方面,注意吐故纳新,删繁就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加强了实用性,重视了衔接性。新教材坚持“两全”,重视“双基”,融入了现代科学知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材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生动活泼,富有可读性、启发性、趣味性,深受广大师生好评。教师们说:“新课程方案确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的人才。完整执行新课程方案,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三、成果与收获

  (一)在观念转变方面,试验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已经或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为了把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狠抓了观念的更新。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观从单一的教科书意识向完整的课程意识转变,人才观从“升学=成才”向多层次多规格需求转变,基础观从“基础=必修课”向“全面+发展+特长”转变,质量观与评价手段从“升学率=质量”向全面和谐发展转变,育人方式观由封闭的“课本+四堵墙”向开放的、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结合新课程方案试验,重智育轻德育,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试验,重升学轻生活,重过去轻发展的倾向正逐步得到纠正。

  (二)在课程改革方面,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趋向合理,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学生个性教育开始被重视。

  新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结构上坚持了四个方面的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学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相结合。“四个结合”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层次性、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既注意了共同基础的要求,又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分流问题,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又可以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是限选课和任选课为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条件,有利于因材施教,既能打好共同基础,又能打好分流基础。

  (三)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成果。目前,大多数学校选修课、活动课初步落实并逐步走向“综合实践”,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被打破,为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在办学模式改革方面,办学体制改革出现了新的探索,综合与特色模式的学校已成为大多数学校努力的目标。

  新课程方案使地方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充分发挥了办学与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高中教育教学增添了活力。试验中,教学管理由集中统一向统一性与灵活性、多样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对必修学科和限选学科做出具体安排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了本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程,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办出学校特色,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课程改革促进了办学模式改革。在试验中,多数学校开始向综合、特色模式努力。有的学校开始注重就业预备教育,设立了“实科”班。

  (五)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高中校长和教师普遍受到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思想和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六)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各地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得到重视。

  试验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振奋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试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教育思想和观念仍显滞后,不能适应新课程方案所反映出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计划全面落实尚有差距,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设仍不甚理想,滚动试验中部分学校有滑坡现象。有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薄弱学校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教学资料不足,成为阻滞课程改革正常推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接轨还有待进一步努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一轮高中课程试验中努力加以解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