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 理论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
2001-08-27    吴万波

字体大小: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它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信息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网络极大限度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也就极大限度地扩大(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最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网络信息集知识与娱乐于一体,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网络的多种功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空间,现实生活中,在网上泡十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大有人在。

  再次,网民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在网络上,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有的只是设备和技术上的差距。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主体,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拥有上网的电脑和必要的技能,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自主获取或发布、传播信息。

  信息网络在为德育提供机遇和条件的同时,又向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强力的冲击。

  首先,网上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庞杂的信息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惘,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网上活动隐蔽性大。网民的隐蔽性和显突的自主意识,冲击人们的责任感。

  再次,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腐蚀人们的灵魂,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

  在实施和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常见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有三种情形:一是学生主动出击型。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不良的信息,私下传播、观看;有的将游戏存盘,随时玩耍;有的拷贝(抄袭)他人作业;有的沉迷于网上聊天;有的模仿电脑黑客,攻击、控制其他同学的电脑。二是被动受害型。学生的电子信箱经常收到不知来自何方的各种广告、商业信息以至十分有害的材料,有个学生一次就收到长达34页的鼓吹“法轮功”、攻击国家领导人的反动材料。学生的电脑常受到攻击,有时正在学习、做作业,突然电脑被黑屏、关机,尚未存盘的资料全部报废。据不完全统计,1/2以上学生的电脑曾受到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次数的攻击,教师用机也有过同样的遭遇。三是“反击”或尝试型。有的学生的电脑受到他人的攻击后,“以牙还牙”转而攻击别人。有的学生则是学了一点“黑客”技术,想试一试效果,便拿他人的电脑当靶子闹着玩。

  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也离不开网络。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电脑,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

  面对新问题,应采取防护性和引导性两类对策:

  防护性对策是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实施防护,进行必要的约束,可以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

  在管理方面,学校和班级都要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现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及时教育引导,有不良信息及时清除,有问题及时矫正。

  引导性对策是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在实践中精心设计文化课学习和网上活动,为学生提供能发挥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宽广、健康的舞台。

  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建立德育网站,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

  课堂是文化课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将各学科的要求进行整合,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形成科学的整体综合认识,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以“以德育人”为核心实施“以德治教”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