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陈震嘉认为,素质教育必须减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除此之外,还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学生的压抑感。因为人的个体没有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同时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他们在人格上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他说,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充满了好奇,对社会也具有责任感的雏形,他们对周围事物经常发生疑问,听故事总是问“后来呢?”但很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就是心理压抑的证明。
儿童的压抑感,青年的不信任感,不是他们的天性,而产生于家长和老师。来源于家长和老师可能是潜意识中的不平等意识,模糊的教育观念,以及历史积淀下来的自私心态。
教育不是个体行为,不是老师、家长单独能够完成的任务;教育也不是家长对子女、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过程。更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强制过程。过去的教育观念中,基本上没有受教育者的地位,或者他们总是处在从属的、被动的地位。这种不平等泯灭孩子们的个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
他举例说,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都明显规定了教育的单向性。教育者授予,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不管他们有没有兴趣,愿意不愿意。《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5月第一版)对教育的解释:“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这里,教育也是单向的,受教育者只能被施加影响,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
据了解,当代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认识,如“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教育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的直接的影响”、“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从原有发展水平向发展目标转化的活动”、“教育是社会遗传机制”等等,当然都是很精辟的,虽然表述不同,但共性大于差异,其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一样的,而且是传统的。
他认为,如果换一种思维模式,借用自然科学中的观念,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场”的运动(如同电场、磁场、引力场”,是教育场之间信息波的相互传递(如同电磁场之间电磁波的传递)。
教育不是自然现象,是社会现象,也即是人的活动。教育场的构成主要是人,当然也包括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如果说物理学中的电磁场弥漫、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教育场则弥漫、充满着整个人类活动所能达到的空间(人类登上了月球,教育场就扩展到月球;火星探测器登上了火星,教育场就扩展到了火星,等等)历史地说,它随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而扩大。人的个体就是一个微教育场,如同磁分子本身就是一个小磁场,电子本身就是一个小电场一样,他(她)们和教育场发生相互作用,同时具有接受信息、发送信息的双重功能,接受信息时充当受教育者,发送信息时充当教育者,因此,人的个体没有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同时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要发送信息,必须先接受信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有了信息,才有发送信息的条件和可能,就形成教育场,信息越多,场强越大,“大教育场”是“小教育场”的集合。
有了新的教育观念,有了平等的意识,素质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就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