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 理论研究
素质教育“浮躁”不得
2001-10-29    阚兆成

字体大小: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浮躁”现象。如果不认真对待,将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

  “浮躁”现象之一:各种非教育性功能膨胀。近年来,教育外部环境、教育经费、教师待遇等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教育内在的问题。摆脱经济困境的动力压倒了改善教育品质、更新教育“软件”的需要。而创收、经营之道则助长着学校教育行为和功能的变异。目前,学校承担着许多非教育性的职能,有的学校领导只有很少部分的精力在思考或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性研究尚未真正成为学校和教育界的热点。

  “浮躁”现象之二:形式主义。近年来进行的课程、教材、教法、评价改革,召开的各种研讨会,立项的课题,出版的著作,撰写的论文等等,有相当数量都冠以素质教育的头衔,把素质教育当成“筐”,所有的东西都往里装。不少学校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课堂教学外的任务,随意不求实效地举办特长班或兴趣小组,给人一种唱唱跳跳、跑跑闹闹就是素质教育的表象,出现了以课外活动等取代素质教育的以偏概全的现象。一些学校口是心非,嘴上喊着素质教育,心里想的、实际做的还是应试教育。还有的把实施素质教育认为是单纯取消考试,取消分数,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和质量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降低文化知识要求、降低质量要求的教育。

  “浮躁”现象之三:急功近利。重科技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不同程度地膨胀,各种短视行为仍屡见不鲜。以学生的升学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大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排斥差生等现象还相当严重,一些地区升学率的高低甚至直接影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地位升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仍过于关注分数,关注结果,相对忽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和研究。

  浮躁,是十分有害的。但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富有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的能力,能通过学习在社会生产中找到相应的职位。在经过一段相对“浮躁”的时期以后,我们相信,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这种要求很快会付诸实践,那些应一时之需的较低层次的专业人才会很快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工作的快速变化,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也会从对现时工作的适应性转移到较长远的发展潜力上。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育系统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踏踏实实地努力奋斗。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克服各种“浮躁”行为,回归学校的“教育”职能,回归“教育”的本来意义。

  《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29日第2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体验教育∶为素质教育带来生机
· 肖忠远:素质教育与教案
· 流失在课堂上的“素质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