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 社会评价
喜看北京素质教育新变化
2001-08-23    

字体大小:

    2001年2月1日,是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周年。北京市通过贯彻落实《谈话》精神,教育形势开始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德育放到教育工作的首位

  北京历来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制定出《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整体化工作纲要》。但是,到2000年,该市对照《谈话》检查工作时发现,在一部分学生中仍然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等不良倾向。北京市教委认为,数年坚持素质教育,仍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德育未能放到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重学校教育轻校外教育等问题。

  为此,北京市建立了以学校德育管理为特色的德育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市、区分别成立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德育工作指导小组;中小学普遍建立由校长、书记、班主任、德育与心理教师及团队干部组成的德育骨干队伍;中小学和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普遍把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纳入了课程内容,并由行政、科研、教学部门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班子,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研究德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4000多个市、区、校级党校、党课学习小组对30多万名学生进行了培训;学校通过加强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思想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了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

素质教育重点突出

  过去,北京实施素质教育重点不够突出。现在,不仅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影响“重点”落实、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尤其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将考分作为衡量教学成果唯一标准等制度,大胆地进行了改革。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说,改革内容包括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民主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育体系结构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升学考试改革等。删减现行教材中重复、陈旧、繁琐的内容,将部分教学内容改必学为选学并减少考核内容,增加学生体验和实践的内容,开展“快乐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实行“适合学生个性的教育”,扩大学校、教师、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在校外建立市、区、校三级共5557个实践活动基地;在小学取消百分制,实行考试成绩评定制;在初中取消统一命题,建立毕业会考制,将毕业和升学考试分开;在高中建立多种考试办法并存、统分结合的招生制度,为高中毕业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机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不少学生在全国性动手能力的比赛中名列前茅,全市中小学在教育部主办的电脑作品比赛活动中,获奖总数和一、二等奖作品数均名列全国榜首。

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北京在加强素质教育过程中,特别注意纠正“素质教育仅是基础教育、学校教育任务”的倾向。现在,素质教育开始贯穿于北京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该市一是从政策、资金两个方面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二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育工作。该市现已投资4亿元改善城近郊薄弱学校教育环境。在净化文化出版市场、查封色情服务场所、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大批青少年宫、文化宫、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向青少年敞开大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把学校附近2万多个无照商贩、1300多个治安乱点、交通障碍一扫而光,并植树4万株、绿化6万多平方米。教育行政部门与家庭教育研究会等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全市中小学家长学校覆盖率超过85%。教育主题从“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到“学会关心,举止文明”,涵盖了培养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各方面。现在,素质教育基本可以贯穿于北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形成了在培养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既内容不同、重点突出,又相互配合、整体推进地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李家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