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应、高水平成果尚显欠缺科学体系、学科融合有待强化
教育智库如何“学”以“治”用
在我国高校科研取得极大发展的今天,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智库,有没有真正实现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决策制定的目标?高校该如何打造高质量智库?
全球化背景下,智库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人才和智力资源高度集中的高校为主体的教育智库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我国高校科研取得极大发展的今天,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智库,有没有真正实现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决策制定的目标?高校该如何打造高质量智库?
1月26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教育智库建设高层咨询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教育智库建设路径与实践,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智库更好地服务国家政策,尤其是重大教育战略和政策。
教育智库建设谨防“虚热”“虚胖”
“教育智库建设应警惕乱贴标签,防止‘虚热’‘虚胖’和一哄而上。新智库应通过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发挥好决策参考的发源地、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社会舆论的罗盘、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王荣华认为,教育智库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理应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难题,不能浮于政策的阐释而失去了创造性,忽略中国国情的纯学术化倾向和为“五斗米折腰”的商业化倾向,同样要不得。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坦言,如果图一时热闹,所有高校都变成智库,则是智库建设的悲剧,也是对资源有效配置原则的违背。他认为,智库建设的重点在于优化智库发展的生态环境,应当明确智库建设战略定位,区别重大基础研究、问题导向的政策研究和对策研究,警惕“一窝蜂”倾向。
“深入、扎实的政策报告依赖于科学的数据分析,政府部门开放、及时、权威的数据公布和理性的辩论讨论机制,都是智库有理有据地进行研究的关键。”薛澜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智库运行模式,实现重大政策问题的合理资源配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也支持以上观点,他认为智库的研究应该具备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切实突出实证研究。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