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关注就业 > 就业新闻
当“观念”契合“机会” 就业还很难吗?
2014-05-13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新华网兰州5月13日电(张文静、张阳)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人,这一庞大的毕业人数令很多毕业生及其家长着实担忧。在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看来,当下,要缓解就业难现状,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打破非体制内不就业的保守观念。同时,学校、政府等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力解决就业难题。

  “观念”PK“机会”--“就业难在哪里?”

  杨真是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今年毕业前,他选择了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从事土建助理工作。

  “和一门心思渴望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同学相比,我更看重用人单位搭建的平台,而不是给予的薪金报酬或福利待遇。”杨真说,求职前,他对自己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定位,以此判断自己更胜任哪种工作和岗位,“能同时适合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工作就是我最心仪的工作。”

  兰州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宁玉娇也非常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二线城市寻找与管理相关的工作。“艺术设计对电脑技能要求很高,我在这方面较弱,但我很喜欢管理相关工作。我并不看重体制内就业,体制外的就业更有挑战性和包容性,而且现在的公务员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好干。”

  对于杨真、宁玉娇等大学生求职经历,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竹梅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能清楚地认知自我,职业规划明晰,因此在很多人认为就业很难时,他们能突出重围。”

  然而,与杨真、宁玉娇不同,甘肃一高校一名应届毕业生说,“我是独生女,父母希望我能找一份稳定离家近的工作。虽然有民企发了面试通知,但我心里不踏实,觉得民企不如国企有保障,所以暂时先不就业。”

  有着16年学生就业工作经验的李竹梅认为,就业机会比比皆是,就业舞台“海阔天空”。但当面对大把的就业机会时,部分毕业生打了“退堂鼓”。

  李竹梅透露,之前,一所高校举办的以民企为主体的校园双选会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但最终仅有近百名学生签约。“就业到底难在哪?归根结底,难在心态的调整,观念的转变。很多就业机会输给了‘宁缺毋滥的求职意愿’,输给了‘体制内就业’,更输给了“再难也不去民企’的就业观。”

  “现身说法”扭转“有业不就”尴尬局面

  在近日甘肃省召开的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多位从事就业工作的负责人感慨:“就业观念的滞后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大障碍。”一组数据可以呼应这份“感慨”:2013年甘肃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和各类基层服务项目选拔考试约有15万人报名,但录取计划为1.9万人左右。

  李竹梅坦言,就业观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也很难靠说教去转变,需要企业、老师和学生的“现身说法”。2001年起,兰州理工大学校领导带队全国范围内进行就业市场的开拓调研,旨在反馈于实际就业和教学工作上,扭转部分毕业生不切实际的就业观,“毕竟‘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岗位极其有限,就算有,也要求很强的个人综合能力。”李竹梅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举办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交流推进会
· 山科大以组合拳巧解就业难题
· 上海发布措施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 北京人大代表多维度了解青年就业现状
· 寻找“错位机遇”并非一时兴起
· 不用单一标准衡量成功就业
· 十部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做好2023年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 聚焦当前促就业工作重点难点发力
· 看职业院校如何应对毕业生就业“大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