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关注就业 > 就业研究
专家观点:解决就业难题需实施结构性战略
2012-03-20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专家观点:解决就业难题需实施结构性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力资本审计研究所所长 杨伟国

  为什么在一个经济蓬勃发展而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仅约6%的国家存在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一些周期性的影响因素之外,根本原因是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它主要体现为:创业激励缺失与经济结构升级缓慢引发有效需求不足、高等教育模式落后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人力资本投资补偿机制缺乏带来供求不匹配。因此,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结构性战略。

推荐内容>>专家提醒:大学生还没创业别高估了自身的能力
推荐内容>>“十二五”期间促进大学生就业着力点在哪? 

  激励创业,优化经济结构,保障大学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是大学生就业增长的基本保证,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又有赖于积极的创业活动。因此,鼓励和支持创业,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既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就大学生创业激励而言,国家需要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并举的战略,要将创业管理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国家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创业担保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支持和担保;国家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减免创业企业税收。此外,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是促进创业激励的关键举措。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将会有效地突破创业企业的人才瓶颈,极大地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创新高等教育模式,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保障大学生的有效供给。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和教育政策必须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满足高技能人才在经济上自我发展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需求,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应该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高等学校、政府与企业部门应共同合作,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模式创新的目标是大学建立起与市场(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跟踪了解市场需求及需求的变化,并尽快在所有的教学领域中对此作出反应,提供一种学习环境,使大学生能拥有广泛的技能(从技术性技能到人际技能和解决问题技能),为其职业作好准备,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发展综合技能从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推荐内容>>关于2012年联合举办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的通知
推荐内容>>尹蔚民要求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推荐内容>>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举办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交流推进会
· 山科大以组合拳巧解就业难题
· 上海发布措施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 北京人大代表多维度了解青年就业现状
· 寻找“错位机遇”并非一时兴起
· 不用单一标准衡量成功就业
· 十部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做好2023年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 聚焦当前促就业工作重点难点发力
· 看职业院校如何应对毕业生就业“大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